话说大清年间,叔侄儿俩进京赶考,正赶上大三伏天,闷热闷热的。叔侄儿俩背着包裹走在旷野上,一路大汗淋漓,又渴又饿。
快到晌午了,叔侄儿俩也没看到一户人家。又走了十几里路,侄儿眼睛尖,他高兴地叫了起来:“叔,您看,前面有一颗大树,树底下好像是一片瓜地!”叔侄儿俩走近前一看,一颗大树下果真是一片瓜地,大树下坐着一个看瓜的老翁。老翁坐在一只木凳上,摇着一把蒲扇,闭目养神,休闲自得。
侄儿很有礼貌地上前向老翁鞠躬行礼:“老前辈,我和叔叔进京赶考,一路走得饥渴,您老可否卖给我们爷俩儿两个甜瓜充饥?”
老翁慢慢地睁开双眼,打量了一下这叔侄儿俩,又闭上了眼睛,摇了两下蒲扇,嘴里叨叨着:“不卖,不卖。”
侄儿有些不解,上前一步与老翁理论:“你这老头儿,好生古怪,你是种瓜的为啥不卖瓜?哼!”叔叔用手挡住了侄儿:“侄儿不可无礼!老哥,在下在这儿给您赔礼了。敢问老哥,您不可卖瓜,可有什么说道吗?”
老翁睁开眼睛,笑了笑,说:“我这瓜呀,就是白给你们进京赶考的秀才吃的。不过,吃我这瓜可有个条件,你们叔侄儿俩每人需要作一首诗才可吃瓜。”
侄儿高兴地说:“原来如此呀,作诗那不出口成章吗,您出题吧!”
老翁瞥了一眼侄儿,想了一会,说:“说,什么高如天,什么洼如地,什么不好吃,什么甜如蜜?”
侄儿看了一眼老翁和叔叔,又上下左右看了一遍,稍加思索,得意地说:“有了,我先来,大树高如天,大井洼如地;粑粑不好吃,甜瓜甜如蜜。”
老翁笑了笑,没有作声。
叔叔用手抹了一把嘴巴,显得胸有成竹,一字一板地说:“父母高如天,小人洼如地;饱了不好吃,饿了甜如蜜。”
老人连连点头,摇着扇子,到瓜地里给叔侄儿俩摘瓜去了。叔侄儿俩饱饱地吃了一顿甜瓜,告别看瓜老翁赶路去了。
第二日,到了京城,叔侄儿俩如期参加大考,巧合的是,大考题目果真是看瓜老翁出的那首诗,结果叔侄俩儿双双中了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