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在未成名之前不过是一个普通青年,他想考取功名,但总是名落孙山。好在他能够做到坚持不懈,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这时,他遇到了一个早已是大师身份的大师。普通青年于是向这位大师请求指点迷津。大师说:“学习。”
普通青年很困惑地说:“可是我一直都在学习啊。”
普通青年说着便向大师介绍他看了哪些书,而那些书正是通往成功之路的钥匙。
大师看着普通青年为书消得人憔悴的样子,想了想说:“要不你先找份职业吧,比如说教书。在教书之余还可以看书学习,这样也免得你一味地学习而荒废了大好青春。”
普通青年说:“那我不更耽误时间吗?”
大师说:“人生短短几十年,生命有限,这叫充分利用时间。若是一味追求成功,等功名到手也许人已届老,反而愧对人生。”
普通青年还想再问什么,但大师已经悠闲地闭上了眼睛——他想静静地享受这温暖的阳光。
普通青年无奈,于是开馆授徒。山村里就只有普通青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大家都乐意将自己的孩子送来他这里读书。普通青年于是日复一日地过着平静的生活,渐渐地成为普通中年。
终于有一天,普通中年决定再次参加科考。因普通中年曾经多次参加过考试,而且功名心切,这让监考老师对他很有印象,以致事隔多年人家仍记得他。监考老师于是很惊讶地说:“我还以为你再也不来参加考试了,怎么事隔多年又来了。”
普通中年说:“我一定要成功。”
监考老师摇摇头。但是普通中年在这年中了进士。中了进士的普通中年自然得拜见监考老师行师生礼。监考老师喟然说:“有志者,事竟成。你总算成功了。”
但普通中年不满足于现状,继续追求进步,仕入翰林,出来后开始被人称为大师。
这日,这位大师外巡,遇见一个好学的年轻人。年轻人也很苦恼,他与大师年轻时一样都是屡考屡不中,但又不甘心放弃。年轻人于是请求大师指点迷津。
大师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情景,于是劝年轻人先谋一份教书的职业,边教边学。
年轻人很执拗,表示不功成名就决不苟安。
大师见年轻人执迷不悟,于是叹了口气:“你这样学习没有效果。若是边教边学,表面上是教会了学生,实际上是你自己学得更多!”
年轻人不解。大师说:“你想想吧,当有学生问到你一个问题,而你自己也没有弄明白,你必然会千方百计去钻研,直到弄懂为止。这样一来,你对这个不懂的问题必然认识深刻,也就自然容易记住。可是你虽然回答了人家,但人家也许当时还记得,不过用不了多久人家便会忘得一干二净。到头来学习的人仍然是你。”
年轻人恍然大悟,由此竖起了大拇指:“大师到底是大师,见解就是与人不一样!”
大师有些惭愧,不觉又想起了指点自己迷津的那位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