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谋杀了“读书改变命运”

时间:2015-06-26 02:43:11 

几年前,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我听一个博士生用自己做例子,讲解“读书是怎样改变命运的”。她罗列了同一个祖辈下包含十几个子辈和孙辈的家族树。家族树上,除了她自己通过读书成为博士以外,其余孙辈或务农或打工,都未能脱离祖辈原本所处的阶层。

后来,我就再没有这位女博士的音讯了,不知她是否已经顺利毕业,也不知道她能否在千军万马中成功找到合适的工作。又假如她幸运胜出,成为高校教师,她是否像很多年轻学者一样,经常感慨高校“青椒”(青年教师)收入太低、工作压力大的“悲惨”境况?她是否又会时常陷入愧疚,因为她无力回报在经济上支撑了她十年大学求学路的家人?

这是一个真理容易崩塌、信念总是动摇的时代,“读书改变命运”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随之倒下的是“知识就是财富”“书中自有黄金屋”等风行一时的教育励志口号。取而代之的是“一毕业就失业”“科研穷三代,读博毁一生”“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学生拖垮全家”等令人沮丧的说法。

一个曾经振奋人心的信念倒下了,问题是:谁是凶手?

我最近看了一部名为《读书致贫》的纪录片,是《为什么贫穷》系列公益纪录片中的一部,由丹麦的一个公益组织拍摄,旨在唤起人们对贫困问题的关注。《读书致贫》是关于中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学生在高考前后的纠结;一个从独立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艰难的求职经历;一个私立学院的“讲师”四处宣讲,“忽悠”低分学生到这个学费高昂、教学水平低劣的学院读书。

这部纪录片令我震惊的是,在一些情况下,教育不仅无法助人脱贫,反而使人更贫困了。穷人不是教育恩惠的对象,反而成了教育产业捕食的猎物。用纪录片中那位“讲师”的话说就是,他们学校一般只挑偏远地区消息闭塞的地方宣讲招生,因为这些学生不像城市里的学生,没什么见识,根本没办法识破这些骗局,不知道一旦进了这些学校,面临的将是什么局面。

教育是每个国家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对公共产品的依赖程度,穷困阶层比富贵阶层更高,因为富人更有能力自寻出路。公共产品存在缺失的地方,穷人更可能成为受害者。例如,食品安全也是一个基本的公共产品,但是现在,农村地区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监管疲弱,农民或许可以用较低价格买到商品,但可能要付出更高的医药成本去治疗伪劣产品导致的健康问题。一个国家至少应该确保穷人能够在同等成本下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假如穷人因此需要付出更大代价,或是根本就被拒之门外,那么一定是有关政策出了问题。

在教育方面,穷困人群几乎在每个关卡上都被抛弃了。同样是义务教育,城乡的教育质量差距越来越大。同样是天资聪颖的学生,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就注定了在将来的求学道路上,会比其他人更为艰难——他们需要更高的成绩才能进入同样层次的大学;假如他们成绩一般,则可能要支付更高的学费进入那些教育水准非常可疑的学校。等他们毕业时,还要背着沉重的经济和情感债务,在熙熙攘攘的职场上负重前行。

命运总是不公平的,教育应有的目标便在于减缓乃至纠正不公平的命运给人们造成的冲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度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当教育本身成为不公平的根源之时,这个信念便不再被坚信,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都可能是受害者。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读者2015年第13期

美图欣赏

读者2015年第13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