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怒与网怒

时间:2015-07-28 09:55:13 

成都的女司机被打之后,一段多年前的视频再次刷爆朋友圈,画面是某个外国汽车监视器镜头捕捉到的外国司机们文明开车、互助互爱的温馨场景,所有转发的人都不忘加上一句类似于“你看看人家”的评论。不过要是你在“人家外国”待得足够久就知道,拿这些人口稀少的小城中井然有序的小马路上质朴淳厚的人情,去比对一个人口过千万的城市里多道并行的大马路上发生的冲突,有多么不公平。

怎么也得用曼哈顿西侧的高速公路做对比,两年前一个叫Alexian Lien的华裔驾车者曾经在那条路上跟一群摩托党争路,被从车里拖出来打得遍体鳞伤;或者用波士顿的Dudley街做对比,3月底,两个男司机在这条路上发生争执,一个被另一个一枪打死;再或者就用休斯敦的45号州际公路做对比,也是3月,一个女司机在这条路上对一个男司机按喇叭,结果被男司机照头打了一枪。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些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路怒”这个词本来就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速路上暴增的枪击事件。

2008年,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心理学家William Szlemko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辆车上有越多的个人化设置,比如座椅靠垫、小挂件和贴在车身上的个性化标签,车主就越容易路怒。这项研究多少可以借来支持一下我的非科学猜测:路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自我意识在车厢这个狭小却专有的空间里急遽膨胀,让你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又对任何外来的侵犯不让分毫;而车子金刚铁甲的外壳,就像在我们自己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之间竖起的铜墙铁壁,给人一种隔空喊话,不用面对后果的错觉。

这大概能解释为什么走在路上温文尔雅的人,握起方向盘就变得睚眦必报;说不定也能解释为什么平日里慈眉善目的人,敲起键盘就变得面目狰狞。比起汽车的有限空间,互联网拥有无限广阔的空间,加上一种虚拟平等,会使人自我膨胀,变得幽默自信、谈笑风生、个性十足、正义感爆棚,就像路怒之后的网怒。网民成了好莱坞大片里的超级英雄,平时穿着西装戴着眼镜,朝九晚五混迹于红尘之中,往电脑前一坐就像换上了神奇行头,顿时能飞檐走壁、救死扶伤,完事后继续做回低调的普通人。谁能拒绝这样的诱惑啊?至于当事人的感受,有电脑的金刚铁甲隔着,我们就不用去管了。纽约纪实作家Jon Ronson在他出版的新书《话说你被当众羞辱》里说:“我想,当羞辱以远距离遥控的无人轰炸机的方式进行,就没人需要去考虑众口铄金这件事了,反正一片雪花永远不需要为雪崩负责。”

在这本新书里,Ronson追访了曾经成为“网怒”风暴主角的人。这些人在被网民的唾沫星子淹没了之后,原本已经适时地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Ronson却偏要把他们悲惨的生活展示给我们看:丢了工作,陷入抑郁,背负着网上抹不去的羞辱永世不得翻身。最后他说自己在写完这本书后就决定不再去网上骂人,虽然有时还会怀念那种快感,但就像一个人变成了素食者,“可能还是会怀念牛排,却不能再无视屠宰场的血腥”。

多亏这本书,让路怒和网怒的相似性更加昭然:最终你还是要走出机器的金刚铁甲,去面对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真实的伤痛,无论在路上还是在网上。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读者2015年第16期

美图欣赏

读者2015年第16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