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

 
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
2016-09-11 01:49:21 /故事大全
第一章独步天下

王者之心(1)

回到秦朝,这是我们的遭遇:

帝国如今的版图确实是古来无有的,她东至海滨及朝鲜,西至临洮(甘肃岷县)及羌人居住地(云南境),南至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北则以阴山为界,向东延展至辽东。

尽管此时,她还不是最大的,在未来的几年里,秦王嬴政还要带领他的团队,继续努力拼杀出更为广大的疆土和荣耀。但仅就眼下的功业来说,也是足以令人激动的。

因为嬴政知道,只要他乐意,不管何时何地,人间春色尽皆是他的春色,不会是别人的,正如他写仿六国宫殿集于咸阳一样,轻而易举,并且尽收眼底。

这就叫独步天下。

在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人第二种势力,会强大到足以让他的春天减色。虽然不稳定与暗流涌动依然存在,但至少在表面上,他的帝国已完全臣服在他的脚下。

我们在屹立于高山之巅的漂亮的刻石上,可以找到嬴政的这种自负: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琅琊石刻)。

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就发生在公元前211年,嬴政当秦国国王的第二十六个年头,历史给了这个时刻永不磨灭的记忆--秦始皇一统天下。

这就象我统一了一盘棋一样令人兴奋。

遥想秦孝公当年,列国的阻击让秦国呼吸困难,秦国试图与中原交通或从中原取得补给的任何想法,都被山东(崤山以东)六国无情地毁灭。

且不说从军事的角度向东打通生命线,秦国就是拿出高姿态低姿势,尽弃前嫌,伸手修好,放出和平鸽,伸出橄榄枝。山东六国也只一个字:不。

在那个时代,可以说“不”的不是秦国,而是山东六国。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秦国都被成功地隔离。

于是,公元前361年,年轻气盛的秦孝公终于拿出了自己的姿态: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关于这篇文字,我想起了一个词:知耻而后勇。

秦孝公果然是个明白人,他知道,秦国之所以落到如今这个地步,说到底是自家不争气,国力不强,底气不足,怪不得别人。因此,通篇文字不见怨天尤人,相反,却是清醒而深刻的自省自责。

这才是成事者应有的态度。

果不其然,秦孝公得到了战国时期最塔尖的智者--商鞅的鼎力支持,由此确立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商鞅主修法家,而法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卓越贡献在于:

对于一届新的政府来说,其行动和权力受到一套社会制度和官僚机构的制约,有一套政府更迭的规范。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秦国自秦孝公以还,至秦始皇,其间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却能140年如一日地维系它那不竭的好运。

就是说,商鞅在秦国所确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制度和官僚机构,它就如一座铁打的营盘,流动的是兵不是营盘。

因此,可以肯定,秦国的胜利,基本上是精确地选定一种制度的胜利。

当然,这种胜利是建立于智慧强权这个前提的。

眼下,这种胜利就如一顿丰盛的晚餐,摆在秦王嬴政面前,酒酣耳热之后,嬴政自然没有理由不把此种胜利推向他的帝国。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