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韩信的死因,有人说他是因谋反而遭杀戮的,罪有应得;有人说是刘邦不容人,他是含冤而死。那以真实情况如何?目前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谁是谁非,暂难解决。
持谋反说法的人主要有以下佐证:高祖四年,平定齐地后,韩信派人对刘邦说:“齐人伪诈多变,是一个易于反复的国度,如果不设王位来镇守,大局难稳定,希望你委派我当个假王。”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日夜盼望韩信前来增援,见到韩信使者带来的信,震怒异常,骂道:“我被困在这里,早晚盼他来援救我,他竟然想自立为王!”身旁的张良和陈平见势不妙,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正处困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不如做个人情,就此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让他为我们守一方之地。否则”刘邦经提醒,顿然醒悟,连忙改口,说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后就是真王了,又何必还要当假王!”于是,他派张良赴齐,立韩信为齐王。之后,征调韩信的部队与项羽会战于垓下,大破项羽。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徙封他为楚王。从此埋下了对韩信的戒心。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逮捕他。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
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结果钟离昧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然就像人家说的,‘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所以我也应该死了!”高祖刘邦却说:“我抓你是因为有人告你谋反。”说完就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刘邦没有马上杀掉韩信,而是赦免了他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让他寓居长安整天无所事事。韩信怏怏不乐,常常称病不上朝。
韩信部将陈豨被封为巨鹿郡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韩信辞去左右,拉着陈豨的手叹道:“你所管辖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若有人说你谋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豨平素就了解韩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计谋,表示一切听从韩信的指示。后来陈豨果然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豨处联络。韩信与家臣谋划:可以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与叛将陈豨里应外合。这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囚禁了他并准备杀他。那位门客的弟弟就向吕后密告韩信要谋反的事。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恐怕韩信不肯就范,于是与相国萧何商议,假装有人从皇上那里来,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前来进宫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道:“虽然您有病,还是要勉强朝贺一下。”韩信入朝进贺,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并诛灭三族。
持冤杀观点的人认为,韩信无意反汉,他是被屈杀的功臣。一些学者指出,所谓韩信密谋假传诏旨,赦放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并试图与叛将陈豨里应外合,都是没有实据的。首先,告发者是韩信准备处死的一个罪犯的弟弟,有挟怨诬告的嫌疑,即使韩信确有密谋,也不可能让这个人知道;其次,当年韩信雄踞齐地,握有重兵,有人劝他反汉并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韩信却认为刘邦待他不薄,不忍心背叛刘邦。在绝对有利条件下尚且不反,而在闲居长安,既无兵权,又无武装的情况下,韩信为什么又要造起反来?再次,韩主被擒之后,未经审讯,立即被斩于长乐宫钟室。假设谋反有证据,为什么不昭示群臣?最后,刘邦平定陈豨是在高祖十一年年底,而韩信“谋反”却在第二年春正月,此时陈豨已经兵消瓦解,韩信又怎能与他里应外合?刘邦平叛归来后,对于韩信的死,“亦喜且怜之”。所喜者,心腹之患已经除掉,所哀怜者,大臣无辜遭诛杀。从这种心情也可以看出,刘邦本人也并不认为韩信真会谋反。
也有人认为,韩信虽有可疑之处,但没有谋反之心,他的被杀完全是刘邦猜忌的结果。在汉初功臣中,若论灭楚兴汉的功劳,韩信当数第一。韩信其人,虽有大将之才,但在个人品行上是有懈可击的。据《汉书-韩信传》记载,韩信击杀楚骁将龙且后,项羽派武涉劝说韩信背汉降楚,反复陈说利害,都被韩信谢绝。而韩信帐下策士蒯通,更为韩信进行透彻的形势分析。确如蒯通所言,当时“天下权在信”,韩信“为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胜”,成为左右大局的关键性人物。如果韩信采纳蒯通建议,与项羽、刘邦三者鼎足而立,改写历史并非没有可能。这一点,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韩信不会想不到。蒯通分析韩信如果不自立,“必履危道,此乃势也”,这一点韩信有所考虑,但是始终不能断然突破感情上的束缚,不忍背叛汉朝。所以,韩信对于汉室,大节无亏。但刘邦对于韩信,早存防范猜忌之心。早在楚汉争霸期间,他就两次夺走韩信所率部队,垓下之战后,刘邦立即“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马上削夺韩信兵权,并且徒封为楚王。此后,有人控告韩信图谋造反,刘邦根本不加核实,利用韩信朝见机会,予以逮捕,虽然查无证据,但仍削去王爵,改封淮阴侯。最后韩信被牵连进陈豨叛乱事件之中,遭受夷灭三族的惨祸。还有学者指出。韩信“谋反”是由吕后一手编导的,先被诬造反,由楚王贬为淮阴侯。再次被诬造反,惨遭杀戮。韩信功高震主,加以“贪”、“骄”相循,因而招致杀身灭族之祸。
另外,有人分析汉初全部异姓诸侯王的命运,将他们分为三类:一类是与韩信一样,并没谋反,也无他罪,但最终被以“谋反”借口被杀贬,如梁王彭越、赵五张敖;第二类是由于刘邦的疑忌、逼迫以致走上反叛道路的,如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第三类是免于杀戮的,如势力最小的吴芮。根据上述分析,凡那些功高震主的将领,不管是否谋反,皇帝总是要找理由杀掉。刘邦对于韩信,虽然佩服他那“连百万之众,战必胜,功必以”的军事才能,但是对他这种才能极不放心,一旦夺取全国政权,其才不可留,终下杀手。这样,韩信当然免不了一死了。谋反云云,只不过是刘邦在政权到手之后杀戮的借口而已。
总之,韩信有无谋反之心?是否参与陈豨叛乱?目前史学界尚未论定。韩信被杀真相,如处迷雾,难以认清。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