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故事:史铁生的感人故事

时间:2015-05-03 16:26:49 

我国现代文坛上,活跃着一位身残志坚的文学家,他就是当代著名的作家史铁生。史铁生生于1951年,北京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响应党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史铁生没有放弃生活,他在母亲的照顾和关爱下,在好心人的鼓励下,充满了生活的勇气,于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成为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小说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有着很大的意义。

史铁生因为有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因此,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史铁生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和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史铁生有许多富含哲理,催人奋进的语录,如“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人教版高中第一册语文课本中,选录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激励了许多处在阴影里的人们,使他们鼓起了生活的勇气,重新振作起来,笑着面对生活。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更多精彩,请点击: 史铁生

相关励志故事

美图欣赏

励志故事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