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为什么不敢养“小三”(2)

时间:2015-04-15 09:16:42 

于是,齐如山在梅兰芳“应该怎样演法”上,又下了很大的工夫。当时有些人认为,京剧的表演太夸张,比如张飞的脸太黑、关羽的脸太红,而西方戏剧主张真实,所以应该把脸谱画得淡些才显自然。但齐如山果然独具慧眼,完全不同意这种看法:“其实这种议论是很幼稚的,谁不知道脸没有那样红呢?他既这样作,它总也有其

然而,你真的相信他们将中国戏原封不动搬到外国演出吗?当然不。如果真的是原封不动,恐怕齐如山不会带梅兰芳去。因为京剧中几乎所有重要的角色,都是老生,而非青衣、花旦。他之所以认定梅兰芳一定会在美国红,肯定有觉得美国人从未见过男性反串女性唱戏的,所以一定感兴趣。事实证明,齐如山的所有预想、策划、实践,都是成功的——梅兰芳在美国火了!说白了,他们用“中国制造”征服了美国人,但这“中国制造”是他们制造的。

还要考虑到一点,就是梅兰芳出名的时代,真是现代娱乐工业开始发力的时代。各种报刊等传媒,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再参考齐如山与人合写的《梅兰芳游美记》,其中第六章《事前的宣传》,就有不少他们如何与传媒打交道的记录。齐如山开宗明义:“事前之宣传,是往外国去演戏最要紧的一种工作。我们对于这种工作曾预备了六七年的工夫。”齐如山说,他们的做法是这样的:“每逢招待外宾时,总要把关于戏剧的图画书籍,陈列出来,请他们看,并且都给他们详细的解说,使他们发生兴趣……他们都静静听着,有时眼里充满了好奇之光,有时脸上露出些惊讶的神气,有时恍然大悟,有时惊喜非常,总之,他们对于中剧的神情无论真懂与否,总似感到很大的兴趣。在我们的本意,也正希望他们能发生兴趣,留有深刻的印象,等他们回国去,在茶余酒后,述予他们的亲戚朋友们听,作为谈话的资料,这样就间接的替我们宣传了。”

这样做的效果是好的,但是效率其实不高。所以,更重要的工作或许是“给驻各国的官绅通信,在留学生里,也有许多热心这件事的,我们不时给他们材料,使他们给报馆通信宣传”。他们还找人写“软文”,“请了二位美国人,每月酬微资,他们时常与美国各报馆通信,在每封信里,更附上梅君一两张相片,这种宣传法,也颇生效力。以后就常常接到美国通信员的来函,大概都是说,以后有材料,可以直接给他们寄去,他们愿意极诚恳极热心的代为宣传。”

所以,梅兰芳的成功,不如说是齐如山的成功。他能在美国暴得大名,是齐如山一系列布局、安排的结果。从美国回来以后,齐如山曾对梅兰芳说:“以往二十年的时期,我全副的精神气力,大部分都帮了您的忙,以后我可要自己工作了。”他成立了“国剧学会”,梅兰芳也大力支持。

然而,还有一点要提到的,梅兰芳又赶上了另一个新时代。1899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到1930年代,留声机技术已颇为成熟,当时在中国也蔚然成风。随之兴起的,是唱片行业。过去的角儿,只需要演现场,靠买票收入养活自己。但是,到了那会,无疑要考虑到唱片市场。而决定唱片是否能畅销及长销的,个人形象与声誉显得极为重要。更何况,早期娱乐工业不似今日,销售通路垄断在个别人手中,一旦报刊恶语相向,任你再大的角儿,也没有活路——阮玲玉不就死于“人言可畏”吗?梅兰芳必须要顾及自己的形象,乃至于他劝孟小冬息演,不要抛头露脸。因为他知道,做角儿,实在没有看上去的那么风光。

所以,回过头来,我们就很能看懂为什么梅兰芳会那么狠心,将孟小冬抛弃了。当时梅伯母过身,全国的镁光灯都聚在梅兰芳身上,记者们都在捕风捉影,梅兰芳绝对不能在此时有半点“绯闻”。在孟小冬的人生中,杜月笙反而显得有情有义,因为他是流氓,不靠隐形的消费者吃饭,可以放心做性情中人。

当孟小冬终于嫁给她仰慕的梅兰芳,却因为梅兰芳之所以值得仰慕的光环,而被迫不能与他在一起。生活,是多么讽刺呢?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更多精彩,请点击: 梅兰芳

相关名人爱情故事

美图欣赏

名人爱情故事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