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会有好奇心,关切的眼神却在净化着这种好奇心
我在文章里经常写到大儿子光患有智障,写到我们全家因他创作的音乐而快乐,并设法宁静地生活至今。之所以说设法,是因为我们总是在超越接连不断出现的困难。
从今年(2006年)年初开始,我和光每天进行一小时的步行训练。我们居住在小山坡上,通往平地的那条长长的下坡道上,有一条用栅栏围着的散步道路,下行到平地后,便沿着运河的那同一条散步道路延伸而去。
光今年四十二岁,医生提醒说,光身上已经出现成人病的若干迹象。考虑到他的肥胖,我便想要与他共同行走。这也只是基本的步行训练。
他还存在视觉障碍,无法跑动,脚部也有不算严重的问题,因而在乘坐轻轨列车或是前往音乐会的时候,我或妻子总要握住他的手臂。
这是外行人制订的步行训练计划,指望光借助这个步行训练终将能够独立行走。具体方法是:放开他的手臂,只是贴近他的身体步行。为了解决他在行走时鞋底蹭擦地面的毛病,我想办法让他走动时摆动双臂,与腿部的动作协调起来。
光做起事来非常认真,在步行训练期间他并不说话,我便思考正读着的书或是想着其他事情。
光抬不起腿脚就容易绊倒,经常因此而引发癫痫轻微发作。每当此时,我便紧紧抱住他,让他在地面坐下来,一动不动地保持那种姿势大约十五分钟。在此期间,由于我需要支撑光的头部,即便周围有人招呼我们,我也无法应答,曾有多次惹得对方心头火起。
且说在这次的步行训练中,正当我的头脑不知不觉被散漫的思绪占据时,光被路面上的一块石头绊住脚,摔倒在地。由于这不是癫痫发作,光的意识很清醒,反而让我为之惊慌,我为自己未尽到责任而自责。
我所能做的,就是抱住远比自己身体沉重的光的上半身,将其倚靠在散步道路旁的栅栏上,检查他摔倒时是否伤及头部。在别人看来,我们两人慢腾腾的动作一定显得无依无靠。
一位中年妇女骑着自行车来到近前,她跳下车便招呼道:“没问题吧?”同时将手搭在光的肩头。光最不喜欢的,就是被陌生人触摸身体,再就是狗对着他吠叫。在这种时候,我明知自己会表现得非常粗野,却仍然强硬地说道:“请你先把手挪开!”
那位妇女愤怒地起身离去后,我发现一位高中生模样的少女,在距我们一段距离的地方停下自行车,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我们。她从衣袋里露出手机,却并不完全掏出来,只是让我略微注意到那手机,同时她凝神注视着我们。
光站起身来,我站在他身旁并回头望去,只见那位少女颔首致意后,便轻灵地骑上自行车离去了。我由此领会到的是这样一种信息:我就在这里守护着你们,如果需要联系急救车或是亲属的话,就用这手机帮助你们!我无法忘却在我们离去之际看到的少女那颔首致意的微笑。
法国哲学家西蒙娜·韦伊说过一句话——对于不幸之人,要怀着深切关怀问上一句:“您哪儿不舒服吗?”是否具有问候这句话的能力,关乎是否具有做人的资质。
韦伊对于不幸之人的定义是独特的,突然摔倒在地并因此而惊慌的我们,在这种场合也算是不幸之人。那位妇女积极表现出我们难以接受的善意,她也是韦伊予以积极评价的对象。可以说,必须改变的是在这种时刻仍然拘泥于本人情感的自己。
但是,在这个对不幸之人只抱有强烈好奇心的社会里,从那位少女关切且适度的举止中,我发现了业已适应生活的新一代人所抱持的态度。谁都会有好奇心,关切的眼神却在净化着这种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