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都是不把自己当外人。
我们曾经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我们会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有人情味儿是多么温暖的生活。现在,随着住房状态的改变,这样的亲密无间正在消失,可是那种不把自己当外人的性情,依然在延续。
比如聊天的时候,对方时不时拍一下你的肩膀,甚至拍一下你的大腿,让你躲闪不及;又比如在商场试衣服,旁边忽然有素不相识的女人给你参谋说,穿这件不如刚才那件好看,这件显胖;再比如住街边上的人家,随便就把饭桌摆在人行道上,让往来的行人参观他们的饭菜;更不要说酒桌上了,才见面的人只要两杯酒下肚就称兄道弟掏心掏肺。
中国人这种自来熟的性情,如果说成是国民性,会不会有点儿重?但我觉得这还真是中国人独有的性情。
现如今,这样的性情已经延伸到海外了——中国人在海外旅游时的种种“不俗”表现,也是可以归类到此种“性情”上的。比如在公共场所大声打电话,哪怕电话内容饱含私密成分;比如在名牌店不由分说地疯抢,还跟身边素不相识的人商量抢哪些更合算;比如在纽约公园里大跳“小苹果”,热情奔放到扰民;比如争相围睹华尔街那头金牛,摸得牛屁股金光闪闪……那都是不把自己当外人。
我以前一直认为这是缺少教养的缘故,现在忽然觉得,或许这是中国人天生具有的普天之下皆兄弟的观念所致。或许还包含另一层意思:我不跟你见外,那是我看得起你。
倘若分寸得当,不太出格,这性情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遗憾的是往往会出格。
而且还有更让人叹息的两个遗憾:第一,近乎起来一点儿距离没有,让人不舒服,但生疏起来,见面连个“你好”都懒得说;第二,“不见外”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很少体现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比如遇到路人发生困难,多数人会想,关我什么事,我又不认识他。如果这个时候能不把自己当外人就好了,能在陌生人遇到困难时主动问一句“需要我帮忙吗”就好了。有一首老歌唱过: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
若能这样“普天之下皆兄弟”,才是可爱的中国人。
(孤山夜雨摘自《新华日报》2015年6月25日,黎 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