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须刀与男人(2)

时间:2015-09-25 08:13:56 

现在使用电动剃须刀的男人大可不必有这样的顾虑,然而老式的手动剃须刀则会时常和男人的血管兵戎相见。电影《理发师陶德》讲述的就是理发师在给顾客剃须时,用剃须刀割破顾客喉咙进行谋杀的故事。这样的案件在电影作品中屡见不鲜,剃须刀已经成为恐怖电影作案工具的“标配”之一,并且永远不过时,永远那么可怕。

古人似乎是崇尚养须的,每一个朝代总能举出一两位美髯公来。《庄子》还把“髯”列为“八极”之一,视之为男人品质优异的标志。著名的关公如果没了髯须,其威仪就将大打折扣。在旧戏中,各式道具里,要数髯须最为繁复,一个角色必戴相应的髯须,可见胡须是最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和性格的。在国外,直到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绅士还以八字须为美。《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在被砍头时,说:“我的胡子没有犯罪,请勿切断我的胡子。”临死前还关心他的胡子,可能也是胡须崇尚史上的极致了。

在崇尚留须的时代,胡须大概是男性可以用来表现自己的一大手段。络腮胡显得阳刚气十足;八字须绅士派头;山羊胡有师爷气;过去日本人的人丹胡则凶恶有加,让人憎恶。

不过在欧洲,亚历山大大帝曾命令自己的士兵剃掉胡子,理由是防止在战斗中被敌人抓住它。到了欧洲中世纪,刮胡子、理发开始风行于上流社会。

这股剃须之风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以后,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为不同阶层的男人所接受。俄国的彼得大帝甚至在1705年提出征收“胡子税”,试图鼓励俄罗斯男子像其他欧洲人一样,从毛茸茸的下巴中解脱出来,变成漂亮的“小白脸”。19世纪,欧洲还出现了专门的《剃须手册》,将男人的脸细分为48个部分,对每个部分的剃须手法都做了严格的规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士兵由于不方便携带整套的剃须设备(剃须刀、磨刀皮条以及磨刀石),很多人脸上“乱草丛生”,不仅不卫生,受伤后因毛发的影响伤口也不容易愈合。金·吉列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于是在1917年4月,他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同美国政府签订了一笔数额巨大的政府采购合同:政府低价购买了吉列350万副刀架和3600万片刀片,然后将剃须刀发放给士兵。用吉列的话说是“优待前方士兵”,外人看起来倒像是“赔本赚吆喝”。

不计其数的美国士兵成了吉列剃须刀的使用者,并把这种安全、方便的剃须刀带给了欧洲的盟友。一战结束后,几十万复员的同盟国士兵带着吉列的刀架和刀片回到世界各地。同年,吉列创下了销售1.3亿片剃须刀片的神话,销售额是吉列创立那一年的80多万倍,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而之前的1913年,吉列全年仅卖出168片刀片和51把刀架。

如今,男士的魅力在于刮过胡须后的青青脸颊和光光的下巴颏儿,以及用过洗面奶、洗面乳留存的那股清香。胡须的优势倒不在其有,而在其无,这正合乎老子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胡须的妙处在于被刮光。男友生日那天,女友送上一把名牌剃须刀,一定是一件又实用又温情的生日礼物。

(茂 茂摘自《齐鲁周刊》2015年第29期)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读者2015年第19期

美图欣赏

读者2015年第19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