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零式战斗机的兴与衰

时间:2016-12-23 12:43:26 

  2014年底,一架经过复原的二战日军零式舰载战斗机经拆解后,由美国运抵日本展出。该机计划在今年二战结束70年之际重新飞上天空。

  零式战斗机,这个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有些陌生的名词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

  其实,早在2013年,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监制的动画电影《起风了》就以零式战斗机的设计者、“日本航空之父”堀越二郎为原型,讲述了关于零式战斗机及其设计者的故事。

  应运而生

  二战初期,鉴于第一款金属战斗机96式舰载机存在速度不够快,航程、滞空时间有限等缺陷,1937年5月,日本海军提出了一项名为“十二式舰载战斗机”的设计计划。参与该项计划竞标的公司有两家–日本三菱公司和中岛公司。十二式舰载机于日本昭和十五年(天皇历2600年)服役,因为纪年的后两个数字刚好是两个零,因而这款舰载机也被称为零式战斗机,简称“零战”。

  在战争前期,日本国民并不知道这款飞机的正确名称。报纸、广播等在发布战果的时候,宣称其为“海军新锐战斗机”。美军在1942年6月捕获首架零式战斗机时,见其机翼下有“零”字样,零在英文中是zero,后来盟国便称其为“zero”。

  最初,在零式战斗机论证会上,日本军方内部分为两派,双方观点相左,互不让步。一派认为,飞机空战主要取决于转弯格斗性能,为了获得更加优越的格斗性能,可以牺牲部分航程与速度;另一派则认为,日本战斗机的格斗性能已经足够优越,应该尽可能多增加其航程与速度,战斗机续航力应至少达到8小时、1300海里以上。至于格斗性能,可以适当牺牲。

  对于日本当时的科技和工业生产水平而言,要兼顾上面两个要求,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中岛公司知难而退,放弃竞标,只留下三菱公司独自支撑。

  1939年3月,在飞机设计天才堀越二郎的领导下,三菱公司在名古屋工厂研制出了第一架零式战斗机,并于日本各务原陆军机场进行了首次试飞。除了机轮刹车、滑油系统、螺旋桨出现了极小的故障外,试飞异常顺利,并且非常成功。

  经典之作

  鉴于军方的苛求,“零战”的优点与生俱来,成为日本飞机设计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堀越二郎的精心设计下,它神奇地兼顾了飞机的机动性和续航力,并在技术上实现了多项第一。譬如,首次采用超硬铝承力构造、全封闭可收放起落架、电热飞行服、大口径机关炮、恒速螺旋桨、大视界座舱、可抛弃大型副油箱等等。作为日本海军航空兵二战期间最著名的飞机,“零战”也是二战时日本飞机的招牌型号,在太平洋战争中,自始至终都是主力战斗机型。

  “零战”的设计之所以成功,一个关键的因素是采用了日本住友金属公司的“50岚金属”。这是一种当时最先进的超级铝合金,其硬度大于钢,重量却比钢轻数倍。三菱公司大胆地采用这种铝合金制造“零战”的框架、翼肋,甚至飞机的主梁。最终,在保证一定强度要求的情况下,飞机变得非常轻巧,重量大为减轻,空重(21型)仅1800千克。

  “重量轻”是“零战”性能优势的最大来源,它弥补了发动机动力的不足,保证了飞机2200千米的超大航程,同时也使得飞机获得了更快的爬升速度–900米/分钟。这些指标超越了同期的F-2A水牛、F-4F野猫、P-40小鹰、喷火等欧美战斗机。相比于当时普遍搭载空冷发动机的战斗机,零式战斗机气动外形更佳,空气阻力更低;加之转弯半径小,回旋与低速格斗能力出众,故而在二战初期的近距离空战中占尽了便宜。

  所向披靡

  “零战”最早的成名之战为璧山之战,这也是抗战以来中国空军最惨重的一次损失。当时,在日军军部的强烈要求下,1940年7月,“零战”从日本本土经我国上海、南京、安庆到达汉口,加入日本12航空战队序列。这些“零战”是还未完全定型的零式一一型(A6M1)。1940年9月13日,重庆璧山上空,13架日本“零战”在6500米高空发现了飞行高度为5000米的中国空军I-15编队,紧随其后的是I-16型飞机。中国空军的混合机群共计有30余架飞机。“零战”随即对中国空军的机群发动突袭。对于具备高度优势和装备优势的日本战斗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一边倒”的战斗。

  根据当时中国空军自己的记录,出击的34架I-15、I-16飞机中,13架被击落,11架受伤迫降,飞行员10死8伤。在日军的对外宣传中,这次战斗被渲染为27∶0,日军完胜,即日军击落中国飞机27架,自己无一伤亡。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零战”更是接连击毁中国战斗机近百架,自身却仅有两架因为地面起火而被焚毁。在零式战斗机投入中国战场的1年时间里,中方由于无法从战场上搞到1架零式战斗机甚至其残骸,进而完全不能一窥零式战斗机的真容。

  太平洋战争初期,零式战斗机也给东南亚盟军的飞行部队造成了空前的灾难,给予盟军巨大的打击。当时,零式战斗机的性能超过了包括美军F-2A水牛、F-4F野猫、P-40小鹰等所有盟军飞机,特别是其机动性和续航力,无人能比。其实,战争初期的日军仅有300架零式战斗机,其中250架投入太平洋战场。然而,就凭借这区区250架零式战斗机,日军在开战后几个月内就把盟军部署在太平洋地区的战斗机消灭了2/3。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日本航空母舰刚换装的81架零式战斗机,作为护航战斗机参加了两个攻击波的空袭。凭借超强的续航能力,数十架从航母上起飞的“零战”完全掌握了瓦胡岛上空的制空权,压制住任何企图强行起飞的美军飞机,同时,扫射美军机场。珍珠港一役,美军损失惨重,188架飞机被击毁。“零战”仅有9架未能返航。

  在当时的香港、新加坡、菲律宾、东印度,甚至印度洋,零式战斗机统治了整个天空,为日军登陆作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携带炸弹的“零战”也可以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有“万能战斗机”之称。那时,对盟军飞行员来说,遭遇“零战”就是噩梦。

  零式战斗机由此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创造了所谓的零战斗机神话,被视为不可能被击败的“无敌战斗机”。成就这一神话的,包括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零战”的“嚣张”来自其“超越时代”的设计,以及盟国空军的过于轻敌。当时,美英等西方国家普遍不相信,日本制造的战斗机性能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他们设想的水平。因为那不符合事实–彼时,日本最先进的发动机引擎的功率比西方差了约1/5,如此条件之下,要设计出“零战”,无异于天方夜谭。堀越二郎却将这一切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其实,“零战”刚在战场上露面,其性能就引起了中国航空委员会顾问陈纳德的高度关注,他向美国军方提出了警告。可惜这份情报并未受重视,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军对“零战”的情况仍一无所知。

  其次,初期与零式战斗机遭遇时,盟军飞行员普遍犯了教条主义,错误地凭借以往的经验与“零战”对阵,结果被打得七零八落。当然,这也与盟军将太平洋战区视为次要战区的态度有一定关系。

  此外,战争初期日军的武士道精神也不可小觑。当时,日本海军航空队拥有一大批优秀的飞行员,他们训练扎实,实战经验丰富,作风硬朗。这些出色的战士配上性能卓越的“零战”,当然所向披靡。

  致命弱点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中,一架载满燃油的零式战斗机在即将起飞前不幸被击毁于航母飞行甲板。这是“零战”从得意到失意的一个转折点。

  同年6月3日,日军飞行员小贺驾驶的一架零式战斗机因燃料泄漏,迫降在荒岛阿库坦岛的苔原上。松软的苔原陷住了机轮,机身翻倒,折断了小贺的脖子。5个星期后,一支美军搜索队发现了这架几乎完好无损的零式战斗机。这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最重要的缴获品。经过数次试飞和测试,美军很快发现了“零战”的缺陷:机体脆弱,防弹能力差;在高速俯冲时,可能解体。

  破解“零战”的秘诀由此产生。美军发现,“零战”的爬升率大、转弯半径极小,能轻易超过F-4F野猫和P-40,在低空时,用这两种飞机和“零战”进行缠斗,无异于自杀;但是,如果在高空飞行时,“零战”优异的垂直机动性能会开始恶化,其副翼动作呆滞,反应变缓。此外,“零战”的俯冲速度不快,在战斗中如果被“零战”咬尾,应立即以高速度俯冲并滚转,通常可以摆脱其纠缠。这主要是因为“零战”的结构减重过于苛刻,其重量比美军的P-40战斗机轻了近900千克。“零战”早期的组装照片显示,在构成飞机机体的金属框架上遍布空穴,覆盖机翼和机体的铝合金仅厚1毫米。当“零战”高速俯冲后向上拉起时,由于机翼厚度不足,机翼会出现褶皱变形,并可能进一步导致机体颤抖、失控并最终解体。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减轻重量,“零战”居然没有安装自密封油箱和任何自动灭火装置,飞行员也没有装甲保护,再加上新采用的50岚铝合金中含有大量易燃的镁,一旦机体表面中弹,就非常容易着火;故而盟军后来将“零战”戏称为“空中打火机”,大量经验丰富的日军飞行员因此与“零战”一同葬身火海。

  “零战”的致命弱点终于被美国人发现了。飞行测试报告迅速传送到太平洋一线战场。得到这些宝贵的信息后,沮丧的盟军飞行员欣喜若狂,立即着手改进战术,再加上后来针对“零战”弱点的新型战斗机的不断补充,称霸太平洋上空6个月之久的零式战斗机最终被击败了。

  走向衰亡

  “零战”性能解密后,美军在研发新式战斗机时有了明确的针对性。与此同时,在专门对付“零战”的新式战斗机F-6F与P-47/51问世以前,盟军也找到了一系列立足现有机型对抗“零战”的有效战术,成百上千的盟军飞行员生命因此得到挽救,因“零战”造成的盟军空中局势急剧恶化的局面就此终止,空战的不利局面得到了有效扭转。

  对于曾经不可一世的“零战”来说,噩梦才刚刚开始。1944年6月15日,美军打响塞班岛登陆战。塞班岛是日军保护日本本土的重要防线,它不仅是日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中心岛屿,还是中太平洋地区的防御核心。塞班岛上的机场可起降任何机型的飞机。一旦占据塞班岛,美军续航能力达6600千米的新型B-29轰炸机就可以从这里起飞,直接轰炸日本本土。

  在战役中,日军以“零战”为主力,派出473架飞机参战;美军方面参战飞机956架。当第一波128架日军飞机接近目标之时,立刻遭遇了F-6F的高空俯冲攻击……是役,“零战”被击毁近200架。日军的空战力量事实上已被消灭。

  因为实战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大都已战死,负隅顽抗的日军最后竟将陈旧的“零战”改装成“神风特攻机”,由十六七岁的青少年组成自杀性质的敢死队–“神风特攻队”,他们驾驶着零式战斗机,携带250千克炸弹冲向对方,以求和对方同归于尽。

  毫无技战术可言的自杀式攻击收效甚微。与年轻的生命同归于尽的不是对方的战舰,而是被专用于“神风特攻队”攻击的“零战”。太平洋战争的最后阶段,数以百计的“零战”就以这样的方式走向灭亡。

  二战期间,日本曾先后生产了1万余架各型的零式战斗机。直至今日,“零战”依然可以称得上是世界航空史上设计最为成功的经典战斗机之一。零式战斗机在设计理念上依照低翼负荷的设计思路,飞机的减重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并由此收获了相应的出色性能。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零战”的过分减重也带来了飞机结构强度问题,从而造成零式战斗机结构不足以支撑其大幅度飞行动作所产生的应力。此外,刻意减轻重量使得零式战斗机在发动机设计安装以及搭载弹药上存在致命的缺点。譬如,较小的发动机安装空间,使得飞机后期无法改装大功率的发动机;再如,零式战斗机上轻机枪威力过小,无法穿透许多美国战斗机的装甲板。

  1976年,日本作家柳田邦男在采访堀越二郎后指出,日、美两国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是决定太平洋战争胜负的关键。美军飞机的设计出发点是驾驶员的生命,“零战”则不是。

  技术上的比拼,最终比拼的是人性。“零战”的设计,从一开始就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来追求性能的卓越,它的灭亡是注定的。堀越二郎设计了超越时代的作品,但他忽略了一点,技术是有底线的,人们可以为了某种目的去突破它,但必不长久。

  【责任编辑】赵菲

  惠哲 沈海军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读者2016年第22期

美图欣赏

读者2016年第22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