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的不是财 是生活方式

时间:2017-03-14 09:45:45 

◎李翊

2009年9月,江苏姑娘崔慧娴通过事业单位招考,进入江苏省常州市某事业单位工作,开始考虑理财这件事。“理财的第一步是储蓄。印象最深的是,我曾经向一位同事请教理财的方法,她看了我一眼说,你一毛钱都没有,还理什么财?”崔慧娴说,“那时候我意识到,如何理财不是最关键的,如何有财可理才是我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工作第一年,崔慧娴拥有两张工资卡,一张是财政发的基本工资,另一张是单位发的绩效工资。有时候还可能发一些过节费或者加班费,平均下来每月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于是,她把每月的工资分成3份,50%做强制定存,20%是应急资金,30%是日常消费。父母一次性赞助了她一年的房租,免去了崔慧娴很大一笔开销。

在消费方面,崔慧娴有几个习惯:“第一,不用信用卡,在我还没有培养起好的自控力和玩转信用卡的财商前,我宁可用现金支付一切;第二,没有支付宝,除了在网络上购买各种书籍之外,衣食住行都花在看得见的地方,这有助于我随时掌握金钱的走向;第三,购买超出预期的贵重物品需要提前做计划。”

“我最开始的目标是半年存3万元,结果不到半年就完成了目标。我向母亲炫耀,她有些不屑一顾地说,这点钱买个银行理财产品都不够。银行理财产品多是5万元起购,我不服气,攒到5万元的时候,我妈又打击我,说利息太少。”崔慧娴说。第二年年初,她开始了“随手记”人生,开始对每月开支进行系统整理。“每个月月初,我在手机中设定好各项预算,每日消费后立刻记账,每晚临睡前自觉地看支出图表,搞清楚什么地方花多了,什么地方不需要花。”崔慧娴发现,每月自由支配的30%中,有很多不必要的开支,比如茶饮、面包和零食,比如打车和不必要的购物。她开始在夏天到来的时候减肥,将茶饮、面包、零食改为水果,将打车变为乘公交车甚至走路,这些既有助于尽快减重,又可以在这30%中结余1万元。到第二年的年底,加上年终奖、压岁钱,崔慧娴第一次有了10万元存款。

2011年,崔慧娴父母所在的国企集团化,成立分公司,公开募集股份,承诺分公司运营后分红。崔慧娴的父亲问她:“你想入股吗?”崔慧娴给了父亲5万元,这是她人生的第一笔投资。一年后,这家企业给予股东最大力度的分红,达到150%,崔慧娴的5万元投资变成7.5万元。

2012年年底的时候,崔慧娴惊喜地发现,存折上的数字已经累积到30万。手上有笔钱,工作稳定,崔慧娴开始寻思投资赚钱的手段。

从2012年年中开始,黄金的行情特别好。崔慧娴说:“我当时犯了个错误,认为单价看起来便宜的纸黄金比每盎司1900美元的黄金便宜,于是在黄金上一轮大牛市的尾期,跑去银行开户炒纸黄金。我一个学外国文学的,没有任何金融知识储备,连追涨杀跌、成本平摊、风险控制、止损都不懂,仅仅依靠网络上那些不靠谱的文章就误以为这是一本万利的好事情。”

刚买了纸黄金没多久,崔慧娴就眼睁睁地看着黄金从每盎司1900美元跌到1600美元。“别人说,跌了就补仓啊!我连补仓是什么意思都不懂,半个月不到就损失了2000多块钱。我觉得这才十几天就损失了半个月的工资,太亏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冷静了一段时间,决定不死扛,清盘。”崔慧娴说。事实证明,清盘是对的,黄金最后跌到每盎司1200美元。

这次损失之后,崔慧娴开始思量下一步的投资计划:是继续存银行或者买理财产品,然后让通货膨胀把一切盈利给吃光,还是自己主动出击,把握未来?主动出击的话,是不是需要先做好知识储备,建立选择标准和投资体系?

“我把当当、亚马逊网站上投资理财类排名前50位的书全部买了回来,首先翻目录,看不懂就放一边,等以后水平高了再看,很快我就筛出一套最简单的入门书。我记得最开始看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时,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看不懂。”除了大量看书,崔慧娴还开始关注投资论坛,翻精华帖。“用A4纸打印出40到50页厚厚一本,每篇我都读了四五遍,做笔记,把零碎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再看看是不是和我的性格相合。”崔慧娴读这些帖子最大的感受是,性格决定一个人的投资方式:“一个激进的人是没法稳健投资的。我要找到最适合我性格的投资体系。”从2012年年底到2013年,崔慧娴消化了上千万的文字,心里有了底,然后开始做计划。

“我买了6.8万元的债券型基金,然后从每个月定存的50%工资中取出2400元定投2只指数型基金和2只股票型基金。那时候大盘已经跌到2100点,很多人肝肠寸断,跑都来不及,我这个时候入市,身边的人都说我脑子进水。我突然就懂了我外婆和妈妈说过的话——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此刻,我坚信大盘被低估了,市场越绝望越是我进场的时候。我要开始买股票了。”

2013年3月1日,崔慧娴在家里算了一下,发现手头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有大约30万元,她打算用30%的资金开始建仓,然后看大盘的走势,如果大盘一路高涨,那就不追,如果大盘持续下跌,则分批把余下70%的子弹打光。

在刚买入股票的两个半月里,大盘都走得相对平稳,指数一度维持在2300点上方。崔慧娴正庆幸自己介入的时间点掌握得好,端午节之前大盘开始暴跌,开盘就跳空几十点,随后大盘断崖式下跌。“整个6月和7月,我一直在补仓,我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只是本能地觉得,不停地补仓可以拉低成本,可以买到更便宜的筹码。”崔慧娴说。

到2013年年底,崔慧娴的股票格局基本定型,投入本金19万元,股票持仓中,金融类股票占比达到70%。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存钱依旧是崔慧娴最重要的理财习惯。无论如何消费,她还是习惯取出50%转入专用的理财卡,只是分配比例和以前有了变化。“现在是50%日常消费,50%先补充股票现金账户。倘若日常消费账户中现金充足,则将多出的现金转入另一张固定储蓄卡,直接3个月定投。”崔慧娴说。

2013年崔慧娴做的另一项重要投资是买房。买房之初,她就定下一个原则:在最好的地段买最好小区的房子。虽然不是最好的时机,但正好遇到浙江炒房团中的一员迫于经济压力急于出手,崔慧娴以不到8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一套90平方米的市中心两居室,让公积金账户里的钱开始运转起来。现在,这套房子已经涨到100多万元了。

春节过后,眼看着黄金价格已经跌到每盎司1200美元,崔慧娴开始在银行开通黄金实物定投的业务,每月定投1000元,定投期间,一旦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她还打算加大定投的金额。

在开始投资股票的这段时间里,崔慧娴很少看大盘。“我总结买股票的分两类人,一种是看趋势追涨杀跌的,另一种是看企业,选有价值的越便宜越买。我属于后者,至今我都看不懂K线图,但是我会看公司的年报和财报,做分析,我看到的不仅是数字,还能看到人性,这反过来帮我更好地理解生活。”她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纪律,投资时一定要有耐性,按规划买,计划要买的股票如果股价没到等待加仓的点位,就换其他的股。“因为有规划,我才能按部就班地实施;因为没有纪律,我才在贵金属投资的初期栽了大跟头。事实上,在接触的很多理财类书籍中,我看到最多的不是一夜暴富,而是如何用纪律规划人生!”

2014年上半年,崔慧娴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去看账户,也不关注大盘指数,最初是刻意的,后来就成了习惯。偶尔想起自己的账户,打开一看,还是半死不活地躺着,依然有5%~8%的亏损。但是到了第四季度,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在券商的带动下,账户内的保险股、地产股和银行股开始了令人惊讶的上涨。

2014年最后两个月,可以用“瞠目结舌”来形容。崔慧娴仓内的股票都开始疯狂上涨,账户内的市值几乎每两三天就会有新高,越往后,每日的盈利就越多。2014年12月31日收盘时,崔慧娴对自己的股票和基金账户做了盘点,从2010年开始,历时5年,她的资金终于接近100万元。

进入2015年后,崔慧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能否搭建一个符合我实际情况的理财体系,更合理、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资产?

在对资产状况进行盘点后,崔慧娴认为,2015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继续拥有现金,这样倘若股市出现重大机会,手头就有足够的钱来购买大幅下跌的股票了。资产状况明确后,崔慧娴对工资进行了合理分配,搭建了3个账户:用于日常消费的消费账户;用来存应急资金的备用金账户;用来定投基金和黄金,以及为股市账户积攒现金的投资账户。“账户搭建好后,需要定期检查,最重要的目的是确认账户中存了多少钱,和上半年比起来增加了多少净资产。如果没有完成备用金的硬性指标,原因是什么。”

2016年1月,崔慧娴在理财认知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像我这种好吃、好玩、喜欢自由,不愿意被环境捆绑的人,是不可能去做基金投资的,那么我这种上班族怎么才能让资产增加呢?我觉得必须开源和投资相结合,将开源结余的钱用于资产配置。”

“这是个互联网知识付费时代,我可以通过互联网付费的方式把现金流的多种渠道都发掘出来,可以写书,利用公众号开展商务合作,开线上、线下的分享课……”崔慧娴说。从崔慧娴的记账本上,能清晰地看到她开源的成果:她获得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元用了5年时间,而第二个100万元只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靠工资存钱的时候,我总是盘算着找年化收益15%的产品,现在想的是,多赚钱,找个年化收益8%的产品,跑赢通胀就可以了。手上的现金越少,越有赌徒的心态;现金越多,越谨慎,对收益率不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现在的崔慧娴和同龄人相比,在财务上相对自由。

  拥有足够多的钱,然后吃喝玩乐、游山玩水,这就是财务自由的真正目的吗?“我曾经一直这么认为,但是现在我才意识到,财务自由的重点是自由,而不是财务。财务自由的存在,为时间自由、精神自由提供保障,目的是让财务上得到解脱的人,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过自己想过的人生。我一直信奉一点:有尊严的生活,需要经济的独立来庇佑;自由的选择,需要经济的独立来保障。”崔慧娴说。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读者2017年第4期

美图欣赏

读者2017年第4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