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在2017年会加速吗

时间:2017-04-01 10:06:31 

崔鹏

1月15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IPO常态化真有那么“可怕”吗》的记者调查文章。

这和其他重要官方媒体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刊发的关于中国资本市场IPO的评论形成呼应。这种来自经济决策层的官方表态,大概意味着在2017年接下来的时间里,监管部门将鼓励更多公司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 资。

2012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非常剧烈的波动。在“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压力下,资本市场IPO曾经两次停摆,第一次是从2012年11月到2014年1月。在过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股票市场在充裕流动性的作用下一度繁荣,但在2015年又闪电式崩塌,于是2015年7月到11月IPO再次停摆(当然,监管部门把这一次的动作称之为“暂停”),一直到当年11月,股票市场的融资才获准继续运行。

与之相对,2012年之后中国企业的负债水平迅速上涨,非金融企业债务总额占GDP的比率从113%增长到2015年年底的156%。简单推算,非金融企业负债增长规模在30万亿元左右。

回顾2014年到2016年,中国A股市场整体募集资金(IPO、再融资合计)分别为7490亿元、1.5215万亿元、1.8355万亿元,其中IPO募集资金分别为669亿元、1576亿元、1476亿元—3年的IPO融资占比均在10%左右。

即使按照A股融资总额计算,资本市场对分担降低企业杠杆所起到的作用仍然低。

关于中国企业的负债水平,各类机构由于统计口径不同,统计出来的数字差别也很大。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这个比率相对于中国的GDP体量比率已经相当高,并且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会产生潜在风险。

降低企业杠杆,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决策层的重要任务之一。

比起向银行贷款,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有一些好處。企业从银行借的贷款,要加上利息还给银行,而通过IPO融资或增发股票,投资者不能要求企业归还买股票的钱。而且,发行股票的企业是否向投资者发放运营利润,包括在什么时间发放,更大的决策权在企业手里。

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运营状况调整给投资者的回报。但这种调整在向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虽然这也是直接融资)上就被认为是违约和坏账。

在2014年年底,决策层就已经有让资本市场发挥作用来降低整体经济杠杆的计划。但在2014年到2015年年中的股市狂潮中,决策层、监管层和券商之间的搭配出了问题,造成节奏失控。

自2015年年中起,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稳定一般投资者情绪、对证券发行机构加强管理、对过度热情的房地产市场实施调控、在人民币贬值的背景下抑制内地居民的海外投资等一系列变化,从投资者、证券管理制度和资金方面都作了准备。

经过这一年半,2017年,新一季的股票市场“降杠杆繁荣”可能再次到来。

2015年的股市颠簸很可能给人留下了坏印象,但这种策略或许已经把中国股票发行管理方式往更有效率的方向上推。虽然这种快速推动对技巧性的要求比较 高。

这种变化对普通投资者的影响很多,其中比较确定的是,投资赚钱的方式,将有所改变。

比如,此前一直受青睐的“打新股”,收益率会降低。据说在2016年,在新的打新股管理方式下,投资者的平均收益率可以达到8%(之前的打新股中签概率非常不平均)。而在新股发行量增加的背景下,这种收益率将变小。从股票市场的发展来看,所谓的成长型公司数量增加,会提高运营良好收益稳定的公司估值。

不过,从长远来看,这种变化对投资者是好事。

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读者2017年第8期

美图欣赏

读者2017年第8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