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规则的改变者?——浅析“标准”6的反舰功能

时间:2017-09-20 15:44:57 

长期以来,作为世界最强的美国海军,其对反舰导弹的发展并不上心,投入明显偏少,重视程度偏低,这与中俄等国海军大力发展舰载反舰导弹的举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鱼叉”反舰导弹几乎装备了美国海军所有的水面战舰。“鱼叉”不仅诞生年代较早,并且在后续的改进中也显得中规中矩,这使得它虽然是一款经典的亚音速反舰导弹,但整体性能与其它国家反舰导弹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出彩之处。这不但不符合美国作为世界头号海军技术强国的地位,而且与美国海军“不惜代价,只求先进”的其它高技术武器装备相比,也显得格格不入,并且随着“鱼叉”导弹的大量出口,也影响到了其它国家海军(如日韩海军)的反舰导弹技术的发展。美国海军对反舰导弹发展的不重视,不仅体现在反舰导弹自身的技术发展上,还体现在水面战舰对于反舰导弹这种武器的装备上。比如美国海军最先进的“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早期型还装备了2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但在后续型号的改进中则直接取消了单独的反舰导弹发射器。作为美国海军最先进、装备量最大的多用途驱逐舰却没有配备反舰导弹,这足以体现出美国海军对舰载反舰导弹的轻视程度。另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美国海军最新的LCS濒海战斗舰,两个型号的濒海战斗舰在设计时均没有配备专用的反舰导弹,早期测试的是轻型多用途战术导弹,这种导弹的主要用于攻击小型快艇,射程近、威力小,只能使LCS具备象征性的反舰作战能力。LCS整体的反舰能力不但比不上别国海军同级别的护卫舰,甚至连轻护、导弹艇都不如。

美欧等西方国家海军之所以普遍对舰载反舰导弹的重视程度不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海军拥有强大的海上航空力量,可以通过空中作战平台如舰载战斗机、攻击机对对方水面舰艇构成巨大威胁,因此对舰载反舰导弹的作战要求并不高。再加上冷战结束后,潜在对手的海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西方国家在更多情况下面对的是实力较弱的对手,对方海军舰艇编队很少配备有航母这种大型作战舰艇,因此西方国家的反舰导弹在研制时基本不需要考虑攻击大型舰艇目标的要求,其主要的打击目标是驱逐舰、护卫舰这种级别的中小型水面战舰,并且更多的是以单舰或小型编队作为打击目标。因此西方国家海军通常更重视反舰导弹的适装性,控制导弹的弹体尺寸和重量,为此而牺牲导弹的射程和战斗部重量也在所不惜。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大都选择发展威力较小的亚音速反舰导弹的重要原因。

不过,随着新世纪以来中国海军水面舰艇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中国海军发展航母编队的意图越来越清晰,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海军也逐渐开始意识到发展反舰力量的重要性,因此启动了新一代LRASM反舰导弹的研发工作。LRASM反舰导弹的设计,在追求作战性能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导弹的平台适装性,不但B-52H、B-2、B-1B、F-15E、F-16C/D,F/A-18E/F、F-35等美军主要轰炸机和战斗机型号都具备挂载LRASM反舰导弹的能力,其还可以装入美国海军水面舰艇的MK41通用垂发中。当MK41具备了发射LRASM的能力后,则意味着美国海军“伯克”级等主战舰艇都具备了根据任务需要搭载任意数量的反舰导弹的能力,这与以往美国舰艇上区区配备8枚“鱼叉”反舰导弹或者根本就不配备反舰导弹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美国海军也最终出现了从忽视舰载反舰导弹到再次高度重视的重大态度转变,正所谓“这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美国海军的这种转变,是其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必然举措。

同时,对于美国海军未来非常倚重的LCS濒海战斗舰来说,美国人也并没有忘了要给它“补”上反舰导弹,从而使这种近海作战舰艇也能具备一定的反舰能力。LCS反舰导弹的选择方案有升级版“鱼叉”和挪威NSM两种型号。这两种反舰导弹虽然从整体性能上来看比较中规中矩,但LCS在集成了这两种反舰导弹后将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超视距远程反舰能力,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能“欺负”一下近距离的快艇类目标。而且由于LCS是美国海军未来即将大批装备的一种主力舰艇,因此其反舰能力的提升对于整个美国海军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如果LCS未来集成了LRASM导弹,由于LRASM的性能远远超出亚音速反舰导弹,这甚至可能会对LCS自身的作战模式和作战定位产生直接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美国海军另一种新兴的“反舰导弹”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标准”6舰空导弹。2016年初美国海军透露,它已成功改造了“标准”6舰空导弹,使其能够打击水面舰艇目标。美国海军对“标准”6导弹进行了测试,利用“标准”6对一艘退役的“佩里”级护卫舰实施反舰攻击,并成功击中目标。这意味着“标准”6作为一种先进的远程舰空导弹,在具备强大防空性能的同时也具备了反舰能力。“标准”6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370千米左右,远远超过美国海军现役“鱼叉”反舰导弹的射程,并且“标准”6的最高速度达到3.5马赫,这个速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现有的先进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末段突防速度,再加上包括“伯克”级在内的美国海军主战舰艇理论上可以将大部分的舰上垂发单元都装上“标准”6这种集防空和反舰功能于一身的“双用途”导弹,从而使美国军舰的反舰导弹载弹量得到质的提升,反舰火力密度上升了一个台阶。因此目前有观点认为,“标准”6一旦具备了反舰能力,则可以弥补美国海军在舰载反舰导弹这一领域的短板,使美国海军在水面反舰作战领域与中俄的差距得到缩小,甚至可以凭借庞大的载弹量和火力密度,对中俄海军水面舰艇编队发动远程饱和攻击,从而对中俄舰艇构成巨大威胁。那么,这种“半路出家”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真的有那么神乎其神吗?

实际上,用舰载防空导弹客串反舰攻击的任务早已不是一件新奇的事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与伊朗的海上冲突中,美国军舰就曾利用舰上配备的“标准”1舰空导弹对伊朗导弹艇发动攻击,并取得了战果。可见舰空导弹用于反舰是可行的,并且实现难度并不大,相对来说,用舰空导弹打击水面舰艇的难度反而比打击空中目标要有所降低。这是因为舰空导弹在防空作战时,其面对的通常都是各类高速、高机动的空中目标(如飞机、导弹),相对而言,水面舰艇不但航行速度慢,机动性也有着天壤之别。而且水面舰艇的体量与雷达反射值也要比空中目标大的多,这也使得舰空导弹的雷达导引头更容易跟踪和锁定水面舰艇目标,因此从制导的角度讲,舰空导弹要兼职攻击水面目标是可行的。当然,舰空导弹在攻击水面舰艇目标时也会遇到一些麻烦,比如海面杂波对导弹导引头和引信的干扰,不过舰空导弹在设计时一般都会强调对低空、超低空目标的拦截能力,因此其初始设计一般也都考虑了海杂波的影响。由上可见,舰空导弹用于打击水面舰艇目标,不但技术上可行,而且可以实现一弹多用,为海军舰艇的反舰作战提供更为灵活的选择。

不过,“标准”6的反舰功能与专业反舰导弹仍然存在很大差别,其反舰能力并不应过分夸大。作为一种舰空导弹,“标准”6兼职搞一些副业是可以的,但如果要指望“标准”6能同时拥有防空和反舰两大功能,并且在两方面的性能都能做到极致,那显然是不现实的。俗话说的好,“贪多嚼不烂”。“标准”6作为舰空导弹其整体设计仍然偏重于防空的主业,要兼具强大的反舰能力,从而实现两头通吃,从武器装备设计的角度来讲,不但难以实现,而且即使勉强实现也注定是效费比低下的。

“标准”6与专用反舰导弹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飞行弹道。“标准”6由于是从舰空导弹“半路出家”而来的,因此它在打击远程超视距水面目标时,其中段制导模式与专业反舰导弹存在着巨大的区别。“标准”6的超视距攻击能力是通过CEC协同交战能力实现的,即通过E-2C、E-2D预警机从空中发现远距离外的敌方水面舰艇,然后将目标舰艇的相关信息通过高速数据链回传给“宙斯盾”舰之类的美国海军战舰,“宙斯盾”舰通过预警机提供的目标数据发射“标准”6对目标发动远程打击。不过E-2预警机并不能直接引导“标准”6导弹进行远程打击,因为它并没有配备可以与飞行中的“标准”6直接连接的数据链系统,因此E-2预警机无法直接向“标准”6发出制导指令,只能将相应的目标数据回传给发射舰艇,再由发射舰艇通过与“标准”6直接连接的专用武器制导数据链向导弹发送指令,“指挥”“标准”6进行远程反舰作战。这一点与常规反舰导弹存在很大区别。常规反舰导弹在中段飞行过程中一般都可以获得空中平台直接提供的中继制导指令,即由预警机、海上巡逻机、舰载直升机之类的空中侦察平台通过数据链直接“指挥”反舰导弹进行远程超视距攻击,而不是像“标准”6那样需要在E-2预警机和发射舰之间“转一道手”。从这个角度讲,E-2预警机在“标准”6的超视距反舰作战中起到的作用只不过是一个飞在天上的“补盲雷达”,它并不直接参与指挥“标准”6的反舰作战,“指挥权”仍然在后方的发射舰艇上。

而且不仅是E-2预警机,美国海军其它的反舰导弹引导平台如舰载直升机也都没有另外配备可以引导“标准”6导弹的数据链系统。事实上,这种空中侦察/目标指示平台与反舰导弹之间的数据链不兼容问题在很多小国海军中都存在,比如越南如果引进美制P-3C反潜巡逻机或者西方制造的预警机,其对越军现役俄制反舰导弹的引导能力就存在疑问。不过在同一体系下的作战装备则很少出现这种数据链不兼容的问题,这也是“标准”6用作“反舰导弹”时的特殊身份而产生的一个特殊案例。当然,E-2预警机要加装这种专用的制导数据链也不是不可以,但美国海军是否有必要为一种“半路出家”的反舰导弹而专门为E-2预警机单独加装一种新的数据链系统,这就是一件值得慎重考虑的事了。毕竟E-2作为舰载预警机其主要使命还是引导F/A-18等舰载战斗机的制空作战,引导反舰导弹的超视距作战最多只能算是E-2的副业,尤其是在航母上的舰载预警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美国单航母战斗群一般只配备4-5架舰载预警机),增加额外的作战任务将加重E-2本来就已经很重的负担,甚至影响到E-2原本的主业——引导战斗机制空作战。而且CEC协同交战能力和远程超视距引导/打击能力在将来也可能不仅限于“标准”6这一种导弹类型,CEC网络的组成成员在将来也不仅限于E-2这一种空中侦察平台,如果E-2系列预警机和其它空中侦察平台为每一种类型的武器都加装一种制导数据链系统,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投入的资源过大而实现的效费比却并不高。从这一点来讲,美国海军还是很务实的,通过E-2与发射舰艇之间的这一道“转手”,在不改变现有作战资源分配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实现“标准”6的超视距远程反舰能力,而付出的投入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由发射舰艇在后方“指挥”“标准”6进行远程反舰作战时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发射舰艇与“标准”6导弹之间的数据链通信会受到地球曲率的限制。我们知道,数据链通信信号的传输与雷达波束一样也是沿直线传播的(用于发送武器制导指令的数据链一般都工作于波长较短的波段,“标准”6导弹的制导数据链工作于S波段),这种物理规律在限制舰载雷达的低空视距的同时,也会导致发射舰艇无法与水天线以下的“标准”6导弹进行远距离通信。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美国人的解决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不让“标准”6飞到水天线以下就行了,也就是“标准”6全程都采取了高空弹道飞行。由于飞得高,其始终都处于发射舰艇的视野范围内,发射舰艇就能随时对飞行中的“标准”6“发号施令”了。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却会使“标准”6在用于反舰作战时丧失传统反舰导弹的低空突防能力,而低空突防能力对于反舰导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当“标准”6采取高空弹道飞行后,其飞行全程都将处于对方舰艇以及舰载雷达的监视中,毫无攻击隐蔽性可言。而且“标准”6按舰空导弹设计,弹体没有隐身能力。作为弹重1.5吨、弹长6.55米(包含助推器)、直径0.5米的大型导弹,“标准”6的体型虽然要小于传统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但相比亚音速反舰导弹则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块头”。没有隐身能力,并且处在较为“干净”的天空背景中,对于对方舰艇的先进舰空导弹系统而言(尤其是先进的“神盾”舰和“神盾”作战系统),无论是探测还是拦截这类高空目标都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作为采用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舰空导弹,“标准”6的动力射程有限,因此其后半程采取了从高空俯冲攻击目标的弹道,利用俯冲获得的动能提高导弹的末端攻击速度。而且“标准”6在初始设计时并没有考虑采取反舰导弹的末端机动突防技术,这注定了“标准”6的末段飞行弹道是较为死板、没有太大变化的,类似于弹道较为固定的“反舰火箭弹”。这种抛物线式的飞行弹道使对方舰空系统可以很容易预测出“标准”6的飞行轨迹,并能采取多层次、多批次的拦截,成功拦截并不是一件难事。这种高空弹道攻击模式一般只用于对付防空实力较弱的小国海军,而面对拥有“神盾”舰或其它先进防空舰艇的强大对手时,其突防成功的概率并不乐观。现代的先进“神盾”舰连速度5马赫的战术弹道导弹都能拦截,何况是“标准”6呢?

此外,“标准”6在用于反舰作战时,相比专业反舰导弹还有其它一些缺陷,比如战斗部杀伤威力小。目前大多数防空导弹都采用破片杀伤战斗部,而反舰导弹多采用半穿甲战斗部,而且防空导弹的战斗部重量也通常都比反舰导弹要小,毕竟两者设计时针对的是不同类型的目标,因此需要采取不同杀伤机理的战斗部。虽然“标准”6可以通过高空俯冲获得的动能以增大对目标的杀伤效果,但总体来说其杀伤威力与专业反舰导弹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另一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成本。“标准”6作为美国海军现役最先进的舰空导弹之一,其造价自然是非常昂贵的。“标准”6在2014年的采购单价为454万美元,同期的印度“布拉莫斯”反舰导弹的单价则只有300万美元左右,而亚音速反舰导弹就更便宜了。由于造价过于高昂,美国海军主战舰艇换装“标准”6的速度并不快。将这种造价昂贵、装备数量有限的先进导弹用于反舰而不是它的主业——作战价值与需求更高的防空,显然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虽然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导弹用于攻击对方高价值的水面舰艇目标时,其成本并不算个问题,因为相比对方被打击的高价值目标和遭受的损失来说,导弹自身的造价与成本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这个观点是有待商榷的,因为对于反舰作战来说,往往需要投入数量相当多的反舰导弹才能实现对目标舰艇以及舰艇编队的有效突防,在这种情况下导弹的打击成本将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最后,对于舰空导弹来说,水面舰艇是与战斗机和高速导弹等空中飞行目标完全不同的一种目标类型,“标准”6的设计也主要针对空中目标。各种空中目标相比水面舰艇,其综合电子战能力都要稍逊一筹,这是因为无论是战机还是导弹,在配备了武器、传感器、战斗部、燃料等主要作战任务载荷后,留给电子战系统的安装空间已经很有限了,因此除了专用的电子战飞机以外,其它的各类空中目标一般都只具备有限的自卫电子战能力。与之相反的是,水面舰艇的航速虽然较慢,机动性较差,但却处在海面杂波干扰的掩护之下,加上水面舰艇的平台容量大,其配备的各种干扰/对抗措施不但手段很丰富,干扰性能也很出色,并且可以配备性能更强大的大中型电子战系统,其综合电子对抗能力远不是空中飞行的战斗机和导弹能比的。“标准”6在进行远程反舰攻击时全程都采取了高空弹道,这使得水面舰艇有充足的反应时间提前进行各类干扰/对抗措施的决策、准备与投放工作。当“标准”6进入末制导阶段后,等待它的将是多层次、多批次,包括有源和无源在内的种类多样的干扰,这将使“标准”6的突防能力再打一个折扣。再加上E-2预警机为“标准”6提供的只是目标指示,而不是直接的引导,其中段指令修正还要经过E-2预警机和后方的发射舰艇之间“转一道手”,这个过程存在着一定的时延,这可能会导致“标准”6的抗干扰能力进一步恶化。

综上所述,“标准”6的综合反舰性能相比真正意义上的反舰导弹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那么话说回来,“标准”6增加的反舰功能存在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哪里呢?实际上“标准”6的反舰作战价值仍然类似于几十年前的“标准”1导弹,仍以快艇类的小型水面目标作为主要作战对象,并提供一种应急的快速反舰手段,以缓解美国海军大型作战舰艇在面对导弹艇这类非对称作战对象时的燃眉之急。“标准”6在打击大中型水面舰艇时的作战效能不如专业的反舰导弹,但在打击导弹艇这类小型高速目标时,则情况将会反过来,常规的大中型反舰导弹在攻击小型高速水面目标时反而不能完全适应。这是因为常规反舰导弹在设计时主要针对的是对方的大中型水面舰艇,因此其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突防能力强的特点,但用于对付小型高速水面目标时,却往往“有劲使不上”。比如在面对近距离内突然出现的快艇类目标时,常规反舰导弹由于多采用方向固定的倾斜发射装置,在发射前水面舰艇通常都要先调整航向,将反舰导弹发射架指向威胁方向。而大中型水面舰艇的机动性往往要比快艇类目标差,在近距离面对高速灵活的小型快艇时,大中型水面舰艇很可能会吃亏,无法及时调整航向以发射反舰导弹,甚至根本就没有发射反舰导弹的机会。虽然现在的一些先进反舰导弹型号已经具备了大扇面发射能力,比如“鱼叉”反舰导弹实现了±90°的扇面发射能力,而意大利“奥托马特”反舰导弹更是实现了±180°的扇面发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在于缩短导弹发射的反应时间,反舰导弹在发射后的转向速度以及灵活性仍然难以对付近距离目标。如果再考虑到误伤友舰的因素,这种扇面发射的时机选择更是要慎之又慎。而对于舰空导弹来说,这个限制就要小的多,无论是倾斜发射还是垂直发射的舰空导弹都可以及时转向威胁方向,其使用灵活性与反应速度远非常规反舰导弹可比。

此外,常规反舰导弹在发射时有一个加速升空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称为反舰导弹的初始发射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导弹的飞行速度和机动能力受限,导引头尚未开机工作,导弹处于自动控制的飞行状态,在这个阶段反舰导弹一般是不具备制导能力的。所以常规大中型反舰导弹大都存在一个射程近界,即在这个距离以内的水面目标都是反舰导弹无法攻击的,尤其是某些特殊设计的反舰导弹型号,如利用外挂助推器进行初始加速的反舰导弹,其射程近界甚至可以达到几十千米。从这一点来讲,常规的大中型反舰导弹天生就不适合用于对付近距离水面目标,为此某些国家的海军专门发展了射程只有几千米、十几千米的小型、轻型反舰导弹。而舰空导弹的射程近界通常都要小的多,更适合打击近距离水面目标。最后,常规反舰导弹一般都配备了较大的战斗部和延时引信,对于装甲较厚的大中型水面舰艇具备了较为理想的杀伤效果,但如果是对付快艇类的小型水面目标时,这一优点反而会变成缺点。在2008年的俄格冲突中,俄罗斯海军导弹艇曾用大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对格鲁吉亚巡逻艇发动攻击,结果反舰导弹虽然击中了目标,却没有引爆战斗部,而是直接穿艇体而过,在巡逻艇的上层建筑上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却没能当即击沉巡逻艇,其在海上挣扎了几个小时后才最终沉没。导弹引信在没有达到预期条件时,虽然命中目标却无法引爆战斗部的例子是相当常见的。苏俄海军的SS-N-12、SS-N-19之类的重型反舰导弹,由于它们是为了攻击大型航母而生的,因此即使它们将护卫舰级别的中型舰艇打穿了也未必能可靠地引爆战斗部。可见,对于常规大中型反舰导弹的半穿甲战斗部和延时引信来说,在面对快艇这类小型水面目标时,往往会有“高射炮打蚊子”之感,出现有劲使不上的尴尬情况。而舰空导弹在用于对付快艇类目标时,其杀伤威力就显得比较适中,而且即使不能当即击沉敌方快艇,也往往能起到驱离敌方目标或使敌方目标丧失战斗力的目的,这对于保护大中型水面舰艇免遭这类小型非对称作战对象的骚扰与威胁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具体放到美国海军自身的情况来看,由于目前美国海军水面舰艇编队通常由大中型作战舰艇组成,并不适合在近海海域活动与作战。如果在这类海域活动或作战,对方的近海快艇就可能对美国海军舰艇构成巨大的威胁,尤其是在面对大量小型快艇实施的狼群战术时,以传统的作战手段是无法有效应对的。比如伊朗海军就在大力发展以小型快艇组成的水面突击力量,当美国海军舰艇面对数量庞大并且随时可能出现的小型快艇目标时,传统的大中型反舰导弹会出现有劲使不上的尴尬局面,而如果召唤舰载战斗机进行空中支援的话又远水解不了近渴。这种情况下通常都是利用舰载直升机挂载轻型反舰导弹临时升空打击目标,但舰载直升机挂载导弹以及升空作战也需要一个反应时间与过程。因此美国海军舰艇非常需要一种能够快速、灵活打击小型水面目标的攻击手段,而“标准”6导弹则符合这个要求。

“标准”6导弹采用垂直发射方式,不但备弹量大,而且发射非常迅速,在舰上自动化作战系统控制下的反应时间非常短,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快速打击手段,适合用于对小型高速目标的攻击。“标准”6可以以极高的机动性应对同样机动灵活的小艇目标,从而实现“以快制快”。而且现在的新型导弹艇大都配备了射程更远的反舰导弹,因此“标准”6的超远射程在用于对付这类目标时也将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标准”6成为一种能远能近、能攻能守的灵活反舰方式,既有舰炮的近距离攻击灵活性,也有直升机空射导弹的远距离攻击能力。虽然拿造价高昂的“标准”6去攻击对方不太值钱的导弹艇,表面上看是一件亏本买卖,但实际上正好相反。对于美国海军舰艇来说,这类小型快艇目标实际上属于一种小概率目标。快艇突袭战术虽然能一时起到奇袭的效果,但却不能作为一种长期的、持续的作战方式而使用,对于美国海军来说,与其为了对付这种小概率目标而单独研发与装备一种专用的小型反舰导弹,还不如直接利用现有的“标准”6导弹更为务实,因此“标准”6虽然造价高昂,但用于对付这类小概率目标时其效费比仍然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伯克”级驱逐舰这类大型主力战舰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标准”6导弹,即可实现对小型快艇类目标的有效防御,提供一种临时的救急方案,而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投入。从这个角度上讲,“标准”6导弹为美国海军舰艇提供的是一种自卫性质的反舰作战能力,而不是进攻性质的,指望用“标准”6对大中型水面舰艇实施类似常规反舰导弹饱和攻击战术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标准”6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可能取代“鱼叉”、LRASM这类专用的反舰导弹。“标准”6导弹归根结底是一种有名无实的“伪超音速反舰导弹”,它的出现与美国海军的作战环境与作战任务有密切的联系,其它国家海军既没有必要照搬这种模式,也大可不必过于夸大它的潜在威胁。

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读者2017年第16期

美图欣赏

读者2017年第16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