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西游记》里,唐僧有点儿讨人嫌。
唐僧时常哭哭啼啼,什么本事都没有,还老是冤枉孙悟空。孙悟空打死的明明是妖精,他却不知好歹,不是念紧箍咒,就是与孙悟空断绝师徒关系。没有哪个小孩读《西游记》时会喜欢唐僧。我小时候就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非要让唐僧带队取经。没有他的话,孙悟空早就取来真经了。
后来,我岁数大了,想法就发生了变化。唐僧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一样,在软弱无能的外表下,蕴藏着一种只有成年人才能理解的力量。
有人说唐僧能带队,是因为他的坚定。孙悟空赌气回过花果山,猪八戒和沙和尚分过行李闹过散伙。从头到尾,只有唐僧一个人从没动摇过上西天取经的信念。所以,他是取经队伍的领袖。
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唐僧的力量不仅在于坚定,而且在于善良。
唐僧没有任何神通。但是在《西游记》里,神通很常见,善良却极其稀缺。在通往灵山的路上,到处都有神通广大的奇人异士,却很难找到真正的义人。
看见人被捆在树上想救,看见孩子被关在笼子里会难过得哭,看见老人腿伤了知道应该把马让给他骑。虽然是非常朴实的行为,但只有唐僧会这么做。
如果少了唐僧,那《西游記》描绘的就是一个毫无希望的恐怖世界。
既然去灵山是为了救世,那么除了唐僧,还有谁配带队呢?
二
我们觉得唐僧好坏不辨,人妖不分,让孙悟空受了很多委屈。比如“三打白骨精”的时候,明明孙悟空打的是妖精,唐僧非要说那是人,把孙悟空撵回了花果山。
唐僧确实冤枉了孙悟空,但我们知道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作为读者开启了“上帝视角”。如果我们站在唐僧的角度看,一家老小被活生生地打死在眼前,他不该愤怒吗?当然,我们会说,唐僧既然知道孙悟空有火眼金睛,就应该信任孙悟空。
但是,孙悟空真的值得完全信任吗?
红孩儿变化成受难孩童,唐僧让孙悟空背他。孙悟空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行此险峻山场,空身也难走,却教老孙驮人。这厮莫说他是妖怪,就是好人,他没了父母,不知将他驮与何人,倒不如掼杀他罢。”
看,就是好人,也不如掼杀了。这才是真实的孙悟空。
唐僧知道孙悟空的能力,但也了解他的杀戮本能,所以每次孙悟空诛杀人形妖怪之后,他总在信与不信中摇摆。最终,他往往选择不信。当然,我们会觉得这非常让人恼火。你不相信孙悟空,那让妖怪吃了你吧!但对唐僧来说,“妖怪可能吃掉我”和“我可能杀害无辜”二者的权重关系,和我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假如唐僧对孙悟空抱有无限的信任,又会怎么样呢?那样的话,某天孙悟空明知对方是好人,但“不如掼杀他罢”,唐僧也会毫不怀疑,任由他去杀戮。火眼金睛就会成为孙悟空的杀人执照。
事实上,如果没有了唐僧的高强度约束,取经队伍会变得血腥和嗜杀。
在他们路过宝象国的时候,百花羞公主和黄袍怪生下两个孩子。猪八戒和沙僧把这两个孩子从洞里抢来,带到宝象国,“往那白玉阶前捽下,可怜都掼做个肉饼相似,鲜血迸流,骨骸粉碎”。
自猪八戒和沙僧加入取经队伍以来,这是他们最残暴的一个举动。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因为唐僧缺席了。他当时被黄袍怪变成老虎,关进了笼子。
如果唐僧在场,猪八戒和沙僧还会这么做吗?这两个孩子还会死吗?
一定不会的。
孙悟空象征着心魔,猪八戒象征着欲望,沙僧象征着无明。如果没有唐僧作为善的统摄,他们都会变成魔鬼。观音知道这一点,唐僧知道这一点,孙悟空自己恐怕多少也知道这一点。不管孙悟空怎么冷嘲热讽、愤愤不平,但在内心深处,吸引他的就是这种唐僧具有而他自己不具有的特质——善良。
所以到后来,他还是和唐僧和解了。唐僧在黑松林再去救人的时候,孙悟空明明知道那是妖怪,也没有阻拦。因为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唐僧的善良。
唐僧始终是执拗的,在效率上始终是拖后腿的,但是如果没有他,这支取经队伍走着走着,就会走出一身血污。最终,他们也许会停留在去西天的路上,占据一个山头,统治一条河流,变成狮驼岭里那样的妖怪。
三
唐僧很迂腐,但在黑暗的世界,善良从来都显得很迂腐。
书上说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那么在前九世里,他又是谁呢?沙僧在流沙河吃过九个取经人,把他们的骷髅穿成了项珠。也许那九个取经人就是唐僧的前九世,也许不是,因为书中没有明说。
可如果是的话,唐僧这个人物形象就有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在妖怪横行的世上,活了九次,死了九次,然后活到第十次还是相信善良。这确实是迂腐,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根本做不到的迂腐。但正是这种迂腐,让他带着三个有妖魔之性的徒弟走到了灵山。
当然,如果没有后来的奇遇,他可能还是会死。然后活第十一次、第十二次,但他会每一次都保持善良之心,一次次走向灵山,一次次死在路上。
不然呢?
如果他动摇了呢?如果他像我们鄙视他一样,鄙视自己前世的善良和迂腐呢?
那么在长安和灵山之间,会多出一片魔境,魔境里会安顿下四个妖魔。
(始 知摘自微信公众号“押沙龙yashl”,王 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