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在上海租界的巡捕房里,有不少绍兴师爷协助办案。
有一个叫周小月的绍兴人,长得身高力大,且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他是去上海租界探望姑妈的。在一次闲逛中,适逢外国水兵在光天化日之下侮辱中国妇女。周小月见义勇为,出手相助,打伤了外国水兵,被洋警察捉住,送进捕房。
恰巧,值班理事的是一位姓袁的绍兴师爷。袁师爷按惯例先询问了周小月的姓名和住址,见他是绍兴昌安门外人,就暗自思忖:一个初到上海的乡下人,绝不会平白无故地殴打洋人,定是那个外国水兵酗酒行凶激起他的义愤。于是问他为何打伤洋人,周小月如实说了经过情况。
袁师爷一听,果然不出所料,好在此时堂上没有中国警察,周围全是洋警察。袁师爷决心救他,便问他:“你既是绍兴人,可晓得三十六?”
周小月很聪明,这“三十六”就是绍兴人常用的歇后语,即所谓“三十六策走为上策”,这分明是绍兴师爷叫他逃走的意思,他二话没说,连忙表示知道。袁师爷就让他去找“三十六”,在旁的洋警察以为这是师爷叫他去找同案人,就没有拦阻,稀里糊涂地让周小月走了。过了个把时辰,袁师爷还一本正经地责问洋警察,要他们去把周小月和“三十六”一起抓来受审,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
按规矩坐楼梯
晚清时期,绍兴有位退职的陶成龙师爷,因久居家中闲着无事,便去大上海游玩。
一天,他在马路上东走西逛,不觉到了中午,就走进了一家装潢时新的面馆。陶师爷进了面馆,为图个清静,就在楼上挑了个雅座,坐了下来。当堂倌问他要吃点什么时,他说:“我要吃碗阳春面。”
那堂倌见他土里土气的模样,心中早已有三分轻视,再听说吃的是阳春面,就更不把他放在眼里,态度极不和善,并且要拖着陶师爷下楼。
陶师爷在衙门做过事,吃过几年官饭,颇有些傲气,见堂倌如此无礼,也忍不住生气了。他责问堂倌这是为何,堂倌要陶师爷去看墙上的布告。
原来,布告上写着:吃大肉面者楼上雅座就餐,吃阳春面者楼下便室就座。陶师爷对此极不服气,决定从中找点岔子进行报复,于是又仔细看了布告,果然发现问题:吃大肉面者楼上,吃阳春面者楼下,而吃小肉面者无规定坐处,遂搬来一条凳子,坐在楼梯中间,堵住了上楼下楼的交通,将顾客全堵在楼梯两端。
当老板和堂倌赶来训斥时,陶师爷以吃大肉面者楼上雅室就餐,吃阳春面者楼下便室就座为借口,说自己要吃小肉面,这不上不下,就是该坐在楼梯中间。老板急了,动手来拉,于是两人拉拉扯扯地到了衙门。
在公堂上,陶师爷装成十分委屈的样子,说自己是个绍兴乡下人,粗识几个文字,按面馆规定去推算,吃小肉面坐在楼梯中间没有错,如今面馆老板仗着人多势众,欺负乡下佬,要求青天大老爷秉公断案。审判官听了这番话,觉得非常在理,于是就惩罚了面馆老板。
设计救兰香
会稽县大盐商鲍老爷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娶了个二十来岁的姑娘做二房。这天,丫环兰香端了一碗西湖藕粉给二房,谁知二房吃后居然死了。鲍家大奶奶一口咬定兰香出于醋心,害死了二房,兰香遂被当地衙门打入死牢。
兰香之父深知鲍家二房之死绝非兰香所为,为洗不白之冤,向杭州府衙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求救。
此时离兰香秋后处决已没有几天了,刑部发往会稽县衙处决兰香的公文已到。情急之际,周师爷突然想到自己两年前刚刚进入杭州府衙时,曾收到刑部发给杭州府衙的公文,竟是一个空信封,在愤慨之余,以“查无此案,原件退转”将其打回刑部。如今,这件笑料竟给周师爷带来了一条绝妙巧计:让公文进行长途旅行。
于是,周师爷从公文堆中找出了另一封同时从刑部发往边远地区衙门的公文,调换了里面的案卷和批文,照原样封合。这样,会稽县衙收到的就会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公文,自然要“原件退转”,而兰香的案卷不知何时才能到达路远迢迢的边区衙门,等退转京城需数月,周师爷以此赢得了延缓处决兰香的时间,争取复审案件的机会。
在复审时,周师爷明查暗访,找出了口供中的漏洞和决案时的伪证,原来那些作伪证的人纷纷退避三舍,生怕牵连自己。最后,案件真相水落石出,原凶正是那个大奶奶。她“香火”要传,“眼中钉”要拔,于是嫁祸于兰香,满以为来个“移花接木”就可以瞒天过海,谁知害人反害己。
巧治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