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已知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吸烟、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引起血浆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从而降低了纤溶酶原的合成。
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
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
4.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
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关。
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发生在纤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g/L的患者。
5.纤维蛋白原与血液流变学
发现纤维蛋白原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及血小板聚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可使血液粘度增高.红细咆聚集增高,血小板聚集增高,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因其分子量大.浓度高,又具有聚合作用,是除红细胞外使血液粘度增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纤维蛋白原与其它因素
影响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其它因素较多,如遗传倾向性、年龄增长、高脂血症、吸烟、原发性高血压、肥胖症、口服避孕药及妊娠期等,均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的危险因素。
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
第一类方法,功能测定法
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又可再分为测重法,酚试剂比色法和紫外光度法、测氮法、浊度法和凝血酶凝固时间法等。
这类方法的优点是测定的是有凝血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又称为可凝固蛋白(clottable protein),故特异性较好。方法可简可繁,常规使用中,多采用较简便的Von Clauss法。
根据这种方法设计的商品药盒(kit),已在一些国家广泛使用。近几年来,不少文献推荐用Jocobsson的改良法作为纤维蛋白原标准的定值方法。这类方法的缺点是,从理论上讲,有两方面可引起误差。
一是所析出并测定的是纤维蛋白而非纤维蛋白原。已知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时会从α和β肽链上分别切下两个短肽,即A肽(FpA)和B肽(FpB)。这样纤维蛋白实际上比纤维蛋白原的质量少了10%。
二是已知纤维蛋白旦形成,就会吸附一些凝血因子或纤溶因子,这样又会增加所测纤维蛋白原的量。此外,本法在操作中在获取纤维蛋白和洗涤(挤压)除去其它蛋白成份时,不仅比较麻烦而且也难以完全彻底,会造成其它蛋白污染。
第二类方法,物理化学测定法
这类方法又可分为盐析法(包括用亚硫酸钠、硫酸铵或氯化钠盐析,用蛋白质显色或比浊法测定),热变性沉淀法和电泳法等几种。
这类方法都比较简单、快速,尤其适于急诊检验,但缺点是本法的特异性不强。所测的不是有凝固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可能包括部分的降解产物和/或其它蛋白。而电泳法又太繁琐,不适于常规工作。
第三类方法,免疫学方法
是将纯纤维蛋白原作为抗原免疫动物,制成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然后用免疫胶乳、被动血凝或反向血凝、单向免疫扩散、火箭电泳以及ELISA等方法测定。
优点是大部分方法简便,但缺点是所测的不仅是可凝固的纤维蛋白原,可能包括了它的降解产物(因为它们有共同抗原),也可能包括了障碍性纤维蛋白原(dysfibrinogens即N端谷氨酸γ位未羧化的无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又称缺维生素K引起的蛋白质,PIVKA)。
但免疫法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用来测定PIVKA。如果一个患者总纤维蛋白原(用免疫学测定结果)不低,甚至增高,而功能性(即可凝固性)纤维蛋白原却明显减少,即可判断为存在PIVKA。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均可导致PIVKA升高,有临床诊断价值。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有关于血浆纤维蛋白原低应该吃什么食物好以及纤维蛋白原的一些临床意义。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此也是有所了解了。因此,当出现血浆纤维蛋白原低的时候,则不妨多吃这些食物吧。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 细胞免疫治疗五大优势 细胞免疫治疗
- 心肌梗死是由什么引起的 心肌梗死
- 甲状腺功能亢进检查注意点 甲状腺功能亢进
- 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 中毒的原因有哪些 马钱子中毒
- 免疫系统紊乱怎么办 免疫系统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