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疸指数 黄疸指数(2)

时间:2016-02-28 14:00:14 

新生儿

正常新生儿黄疸指数最高约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渐恢复。凡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尿中胆红素阴性,粪内胆色素增多。

脐血为~24h ~28h 3~7dl。

足月儿为42.8(2.5) 102.6(6) 128.3(7.5) 205.2(12)。

早产儿的数值则是42.8(2.5) 136.8(8) 205.2(12) 265.5(15)。

许多人会认为喂母乳与黄疸指数高有关,其实并不尽然,专家认为要把其他造成黄疸原因都排除,才能说是因为母奶造成黄疸。由于前1个星期的黄疸,有可能是因为喂食不足所导致脱水,这时如果指数小于20mg/dL就没有问题,因为至今还没有因母乳性黄疸产生脑病变报告的文献,所以一般不建议终止母乳喂食,但如果黄疸指数超过20mg/dL,可以暂时停止喂母乳,用婴儿奶粉辅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如果在48小时之内黄疸改善再重新喂食母乳,胆红素可能会稍微回升2~4 mg/dL,对宝宝不会有影响。母乳所产生的黄疸,大约会在1~3个月内完全消失。

残留黄疸

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即属残留黄疸的范畴。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红素代谢障碍,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者,有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病和病毒性肝炎伴发高接胆红素血症。

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者在病毒性肝炎后,出现轻度黄疸,持久不退。血胆红素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此类病人的胆红素代谢障碍并非由于溶血所致,而是由于病毒性肝炎后,肝脏对间接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功能受损,便间接胆红素增高。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除间接胆红素增高外,其它肝功能多属正常。肝活体组织检查,肝火病变恢复,显示正常的肝组织结构。虽增加活动量,亦不引起肝炎复发,提示肝炎已愈,仅遗留有胆红素代谢障碍。不少人把它归之为病毒性肝炎后遗症。

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机制,是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主要是病毒性肝炎后、肝细胞微粒体内尿嘧啶核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酰移换酶活性减低、使间接胆红素和尿嘧啶核苷葡萄醛糖醛酸结合,转变为直接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血中间接胆红素潴积而增高。但肝脏徘泄直接胆红素的功能正常,血直接胆红素常不增加。此外。亦有可能为肝炎后,肝细胞对血中间胆红素的摄取功能障碍所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病毒性肝炎后,出现持久不退的轻度黄疸增高为主,尿胆红素阴性。其它肝功能检查多正常。病人一般情况良好,可有疲乏无力,肝区疼痛、食欲减退、腹胀,失眠等症状。部分病人可有肝脾肿大,但无动态改变。肝脏活体组织检查,显示肝组织结构正常,无炎症及肝细胞坏死。虽增加活动量、亦不引起肝炎复发。

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要注意与溶血性黄疽(表现有贫血、网状细胞增多、红细胞脆性增加等)。先天性非溶血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一般无肝炎病史。发病常呈家族史).病毒件肝炎伴发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病人常有其它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如肝脾的动态改变、肝功能异常等)等症相鉴别,如仅为肝炎后胆红素血症,揭示肝炎已愈,仅需一般治疗,预后多良好。如病毒性肝炎伴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因肝炎未愈者,则须积极按肝炎治疗,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专家认为,黄疸的发生是湿热为本,为湿热入血分,淤阻血络,使胆汁不能循经而行,溢于肌肤而发黄疸,湿从热化者为阳黄,湿从寒化者阴黄。凡属肝病势必及脾,湿热困脾,致使脾之运化功能失职,热可灼烁津液而生痰(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受损,气血生化个足.故血液运行迂缓,而导致气滞血淤,淤血积久又可化生痰水。痰阻则血瘀,血瘀日久可化痰水,如此痰瘀血互结,互相转化,胶着不解,日积月累,恶性循外,是造成黄疽经久不退。残留存在的实质所在。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黄疸指数的相关内容了,大家在看完之后应该对黄疸指数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知道了黄疸指数对于人体的重要性,知道了黄疸指数的正常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定期的检查身体,做好对身体的保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健康。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疾病预防

美图欣赏

疾病预防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