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十一则(2)

时间:2015-07-24 08:16:08 

二、唐太宗四请马周的故事

唐太宗身边名臣除了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之外,其实还有这位名叫马周的人,虽然在民间的名气远不如前三位,但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三位。例如为了改善当时的治安情况,马周就建议多处设立警鼓,让长安市民随时可以报警,大大提升了这座国际大城市的安全感。

马周是个穷小子,年轻时主修过《诗经》和《春秋》,在这方面颇有造诣,为日后服务大唐王朝打下了很扎实的基础。当然,才华积累好了,不等于机会马上就来。马周年轻时很落魄,唐初的时候,在基层工作,给人的印象是好高骛远,大事没机会干,小事干不来,“不治事”,遭地方基层官吏的辱骂。马周于是徒步二千多里,北漂长安找前途。

他在长安也混得不好,连吃饭都成问题,旅店老板看着他都心烦。然而,马周并不灰心,他有充分的自信,因为当时的大唐王朝正处于崛起阶段,需要总结前朝的教训,需要建立新的制度,唐朝管理层的内部关系需要协调,而他在这方面已经有成熟的建议,只是缺一个上书的途径而已。

为了找到这个途径,他想尽办法,最终投靠到唐太宗亲信常何将军的门下。那个时期的唐太宗极其需要治国的点子,甚至要求常何这样的武夫上书言事。马周终于逮着机会,代替常何上书,唐太宗看了这份才华横溢的奏章,知道一介武夫到不了这个水平,就问是谁人所写。在这种情况下,马周终于进入了唐太宗的视野,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马周对于吸引唐太宗的眼光这件事,分寸拿捏得很准,他的架子比诸葛亮还大,让唐太宗的使者请了四次才肯觐见皇帝。他的这种姿态,是反复向唐太宗强调:我是个有才而且有骨气的人,不是来谋富贵,而是来干事业的。其更深的动机则是,他以自己为试验品,让唐太宗做出一个求贤若渴的示范,从而推动唐朝人才搜罗工作的良性发展。

马周后来官居中书令,其实是相当于宰相的位置。

马周的奏章为什么能引起李世民的注意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能从人际关系和家庭伦理的角度去做引申,从而提出如何进行管理的建议。将管理和人伦挂钩,这说明他的《诗经》没有白读。例如他直接指出唐太宗不应该自己去避暑,而把老爸李渊撂在长安忍受高温,这实际上是提醒唐太宗要给以孝治天下做一个好榜样。一句话就点醒唐太宗,抓问题能抓根子,所以马周能得到唐太宗的重用。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6..11下一页

相关名人故事

美图欣赏

名人故事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