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平衡手:大英帝国盛衰启示录(29)

时间:2015-12-01 09:57:25 

这个时候,英国如想将和平与自己的霸业同时维系,理当与法国保持距离,使之相信,英国决不会因为欧洲大陆的战争而介入。同时适度与德国靠拢,但也一定要让德国知道:英国绝不会主动打击德国,但如德国主动挑起战争,英国也绝不会袖手旁观。

但是,这样做需要很高远的战略洞见,复杂而巧妙的外交手段,以及果敢的决断魄力才能成功。如果当日主政唐宁街十号者为俾斯麦首相,其无论成败都必先作此努力,一如当年他怀揣毒药,迎来普奥战争。如主政者为黎塞留大主教,也必将如此。一如他一面应对宫廷阴谋,一面纵横捭阖于境外。

反过来,这个计划成功也依赖德国的配合。惜乎世无英雄,庸人自扰,英国无此主政者,威廉二世则过分执著于一劳永逸的结盟,反而一次又一错失真正的和解机会。事实上,德国越急于同英国结盟,越令英国上下质疑其动机。而威廉前后矛盾的言行,更令对手困惑而恐惧。在报界的煽情引导下,大众越来越相信德国必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宏大阴谋。本来,英、法、俄、意四国之间,各有源远流长的矛盾和冲突,只要德国懂得控而不发、示弱人前、不为天下先……理当静以制动,待四国矛盾明显化,再加以制衡。可威廉太性急,手段太过于直接,又忽略了英国的传统和民心,他急于追求英德联盟,反而将英国逼入敌对阵营。

而法国则反是,它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追到俄国,又用十五年的时间套住英国,终于编织了一张完整的对德包围网。

随着两大军事阵营的形成,欧洲成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所缺者只是引信而已。英国感到了战争的危险,于是作出了最后的和平努力。

1912年2月,英国第一海务大臣霍尔丹奉命访问了柏林。表面上,他的目的是讨论成立大学委员会事宜,实则带去的却是英德海军协定,以及附带的但却是更重要的“中立协议”。该协议规定,英德两国签约后,“若协定之任一方卷入不可归咎于其侵略之战争中,另一方对身陷其中之盟邦至少保持友善之中立”。而德国所需付出的“代价”(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仅为:

一,不参加反英同盟;

二,限制远洋海军之发展;

三,在殖民地问题上,与英国划清利益界限,互相承认对方之利益。

如老俾斯麦在世,必以手加额,庆幸上天之垂眷德意志。惜乎小威廉不悟,看不出这已是大英帝国所愿付出之最后极限代价,也即向德国作出之最大战略妥协。而只要英国置身事外,法俄断不敢也不能对德国发起一场成功的两线夹击。

相反,威廉将之解读为英国的怯懦,认为只要再加把劲,英国就会彻底屈服,从而与德国结盟。于是,他和提尔皮茨自作聪明的,故意在霍尔丹抵达的前夜,忽然宣布新一轮的海军扩张计划,终于彻底激怒了约翰牛绅士,和平也就在那一刻烟消云散。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52627282930下一页

相关外国历史

美图欣赏

外国历史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