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列宁服

时间:2016-12-15 23:10:55 

新中国成立初,我们称苏联为“老大哥”。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人民都在学习《列宁主义万岁!》。和苏联的感情,非比寻常。但是,以列宁命名的“列宁服”,在影片《列宁在1918》热映后举国风靡,却是中国服装史上的奇妙一笔。

“不大懂马列主义”的赫鲁晓夫执政后,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列宁服也渐渐退到服装舞台的幕后。无论如何,列宁服对于中国女性而言,更多是美好的回忆,因为从那时开始,她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高荣誉

列宁服双排扣,每排5枚纽扣,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的服装。对苏联工农兵而言,它意味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对20世纪30年代斗志昂扬的中国红军而言,拥有一套列宁服,就是无上的荣光。

1935年2月,红军取得遵义战役大捷,蒋介石坐镇贵阳,要围剿红军。杨成武率红四团佯攻贵阳机场,掩护红军主力向云南境内推进。5月,红军主力抵达大渡河上的安顺场渡口,由于船只极少,27日,毛泽东下令分兵渡河:刘伯承、聂荣臻率部由安顺场渡河,杨成武率第二师第四团沿河北进,夺取泸定桥。红军主力将从泸定桥渡河。

从安顺场到泸定桥,320华里的路程,杨成武率红四团只用了两天时间。他把马让给伤员,自己拖着伤腿前进。第一天途中,他们与敌军两次交火。第二天夜里,大雨倾盆,道路泥泞,渴了只能喝点雨水。突然,他们发现对岸亮起火把,国民党军正向泸定桥方向挺进。杨成武灵机一动,命令红四团也点亮火把,并告诉各团队,如果对岸问起是哪个部队的,就说某部队某团某营。他们前一日的战斗中刚缴获国民党军的番号和联络信号,所以轻松骗过对岸部队。向前走了一阵,对岸部队停下宿营,红四团则加紧赶路。

5月29日早晨6时,红四团到达泸定桥西桥头,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13根高悬的铁索,铁索下湍急的河水,以及对岸的国民党守军。下午4时,在枪炮的掩护下,22名突击手攀桥栏,踏铁索,逼向对岸。黄昏时,红四团控制泸定桥,4名突击手牺牲。事后,有人问杨成武,如果22名突击手都牺牲怎么办,杨成武闻听此言,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说道:“那我就再派22个人过来,桥我们是一定要拿下来的。”6月2日,军委在泸定桥头召开庆功大会,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每人得到一套列宁服、一本笔记本、一支钢笔、一个搪瓷碗、一个搪瓷盘和一双筷子。杨成武也得到了同样的奖品。列宁服上标有“中革军委奖”,这是当时红军战士的最高奖赏。那套列宁服,杨成武一直保存着。

列宁的地位在红军心目中究竟有多高,通过—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在万分艰苦的长征过程中,只要在某地住的时间稍久一点,红军都要设“列宁室”。埋8根立柱,上覆席子和草,四周围以树枝,墙上装饰纸花,挂上红旗。正对入口的墙上,悬挂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

最美女红军

1931年,从上海到中央苏区时,金维映就穿着件列宁服。她的战友钱希均回忆:金维映中等身材,平时总穿一身灰色的列宁服,套头穿的,上衣在胸前有三个扣子。腰间系一条皮带.膝下裹着绑腿,一双“解放脚”上穿着草鞋。她长着一张圆脸,额骨显得略高一点儿,留着一头乌黑的短发,戴一顶八角军帽。当时的苏区,列宁服和八角帽是最奢侈的时尚品。身穿列宁服的女孩子,走到哪儿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金维映是个漂亮的女孩子,能歌善舞,很快成为苏区农村女孩子的偶像。不过,她对苏联的热情不仅仅停留在装束上,她原名金爱卿,改名“金维映”是取了“苏维埃”的“维”。到瑞金后,她兴奋地对邓小平说:“以后,你和同志们都叫我金维映吧。”

穿列宁服,皮带可以省略,但八角帽一定要戴。因为,列宁穿这身行头的时候,头上一般都戴八角帽。后来,八角帽成为红军的标志性服饰。那张美国记者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经典照片中,毛泽东戴着八角帽,踌躇满志,英武逼人。

1934年,金维映随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踏上25000里漫漫长征路。已成为李维汉夫人的金维映是30位参加长征的女战士之一。据钟月林回忆,当时金维映戴着八角帽,穿着蓝色列宁服,腰里扎着一条皮带,小腿上还打着绑腿,只是“解放脚”上的那双草鞋,由于长时间的行军,有一只已经张开了大嘴巴。“无论如何,金维映绝对称得上是标准的红军女战士形象。她总是喜欢这样,把自己打扮得干净利落。”

物极必反

东北解放后,列宁服作为平民时装在当地出现。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列宁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有些军队大院,统一发送列宁服,爱美的女性将白衬衫的衣领翻在外面,赏心悦目。

从时装的角度看,列宁服的双排纽扣和大翻领有较强的装饰性,皮带的紧束功能强调了女性的身体线条。新中国削弱了陈旧的家庭体制,结束了妇女的低下地位。服饰一直具有礼仪、等级意味,本来男性专享的列宁服受到女性的青睐,几乎为女性独占,女性地位扶摇直上。

20世纪50年代的报纸上,经常刊登女劳模的照片。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君、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都以身穿列宁服的形象出现。

1950年,中苏签订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承诺帮助中国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实现全面的工业化计划。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条件优惠的贷款,为了还款,中国将一半以上的出口物运到苏联。《列宁在1918》中的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以及“列宁同志已经不咳嗽了,他已经不发烧了!”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语。并不是所有人都向列宁服欢呼。老舍从美国回来后,很不理解国人为何对很奇怪的列宁服如此狂热。他最喜欢的,仍是西服,看到穿西服的人,他都会觉得亲切。

到1960年,中苏联盟出现裂痕。1964年初,毛泽东对一个法国议会代表团讲,赫鲁晓夫注定要垮台,由于苏联在意识形态和其他方面一再违反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无效。此时,列宁服渐渐退潮,军装成为女性主要服饰。

苏联解体后,中国服饰深受俄罗斯人的青睐,影响着俄罗斯的时尚潮流。

选自《文化艺术报》2009.8.21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更多精彩,请点击: 列宁

相关民间传说

美图欣赏

民间传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