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初登皇位时,宰相是被誉为“上官体五言诗鼻祖”的上官仪。上官仪有个小孙女叫上官婉儿,十来岁就能写得一手好诗,而且她所写之诗,并不停留在吟风弄月上,而是深深地关心着百姓疾苦。武则天看出这上官婉儿成人后,必是一个能为百姓谋福的人,所以对她特别器重。
不久后,上官仪携子与李治密谋废后,被武则天发觉了,上官仪理应被“满门抄斩”,但武则天念在上官婉儿赋得好诗文,就法外开恩免她一死,还让她进宫为婢。
婉儿16岁那年,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人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报杀祖戮父之仇,也积极投身其中。但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被遣回原籍,只有上官婉儿为武则天所赦,依旧留在宫中为婢。
武则天虽然让上官婉儿为婢,心里却想着能再给她一些教育,让她成才,为己所用,为国所用。有一次,她来到上官婉儿的住所,见她写了一首《彩书怨》的诗,那首诗的功夫绝不在她爷爷上官仪之下,武则天多少有些不相信这么好的诗会出自上官婉儿之手,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兴作一首五律来,同时要用《彩书怨》同样的韵。
上官婉儿略加思索,脱口赋得:“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上官婉儿以物喻事讥讽武则天,武则天看后却故意连声称好,然后问上官婉儿“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究竟是什么意思,婉儿回答说:“是说假的花,但它却以假乱真。”
在当时,别说是上官婉儿这样的“罪族”,就算是朝廷命官,若是写出这样的诗来,恐怕也会惹来杀身之祸,但上官婉儿却宁可死也要说出心里话,这等无畏无惧之气首先就让武则天心生欢喜,于是,她再次问上官婉儿:“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
以婉儿之刚毅,当然不会否认,但若直接承认又多有不妥,略有迟疑,婉儿十分镇静地回答说:“天后陛下,诗的解释从来不固定的,要看读诗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
武则天听后不但没生气,还微笑着说:“答得好,我就是喜欢你这个倔强的性格!”接着她又问:“我杀了你的爷爷和父亲,你对我应有不共戴天之仇吧?”
上官婉儿依旧平静地说:“如果陛下认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
这个答案,正是武则天想要的。如果当着面说不恨武则天,那只能说明上官婉儿过于怯弱和虚伪,而上官婉儿的话,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承认了武则天的“强势”,武则天听后不禁欣慰地点了点头。接着,武则天赞扬了她祖父上官仪的文才,指出了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罪恶,期望婉儿能够理解她,效忠她。
然而,武则天的用心并没有得到婉儿的理解与认可,她不但没有效忠武则天,反而在两年后再次参与了政变。当然,政变又失败了。司法大臣提议说上官婉儿应被“处以绞刑”,但武则天却没有同意;又说就算念其年幼,死刑可免,活罪难逃,不妨施以流刑,发配到岭南充军。而武则天却说发配岭南,山高路远,环境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也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了。
武则天说上官婉儿天资聪慧,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于是,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朱刑”,就是在上官婉儿的额上刺一朵朱砂梅花,留在自己身边作贴身婢女。
武则天说是把她留在身边当婢女,实则请来老师为她传授知识,上官婉儿终于被感动了:该杀而不杀,反而留在自己身边;更为重要的是,经过长时间相处,她发现武则天把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百姓也安居乐业,不失为一个好皇帝。
此后,武则天一直对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上官婉儿也渐渐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武则天分忧解难,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为当时的国家治理做出了不少贡献。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