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
或许很多人对《白蛇传》传说中“水漫金山”的故事都耳熟能详,人们正是被这个爱情故事吸引而奔赴镇江的金山脚下,慢慢品味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
亦幻亦真的金山
镇江是一座山水城市,三面连冈,一水横陈。直到清末才渐与镇江陆地相连的金山,一直屹立于烟波浩渺的长江之中,状如浮玉,其间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使其笼罩着神秘的面纱。
在金山东北脚下有一个古老的岩洞叫白龙洞,洞中有一条又狭又长的石缝,深不可测。传说石洞被一条毒龙盘踞,它常常吐出毒气使人得病以至丧命,后来被唐初一个叫灵坦的禅师收服了。在《白蛇传》传说中,许仙被法海诓骗囚禁在山上,寺中有个小沙弥知道其中原委,暗中埋怨法海多管闲事,十分同情白娘子和许仙的遭遇,正是从这个白龙洞偷偷放跑了许仙。许仙凭借小沙弥的一支“灵香”,照亮白龙洞中的通道,“清风一阵,日行千里”,来到杭州西湖,演绎出“断桥相会”的又一段佳话。
北宋沈括在镇江所著的《梦溪笔谈》卷二十第九条记有一则关于水漫金山的异闻:“天圣中,近辅献龙卵,云得自大河。诏遣中人送润州金山寺。是岁大水,金山庐舍为水所漂没者数十间,人皆以为龙卵所致。”这一记载反映了龙蛇会引起大水的传统观念。而传说中法海正是靠他的袈裟盖住山头,才免除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灭顶之灾。但在此情节产生之前,南宋遗民林景熙就曾作七律《金山寺》:“昊楚风烟画里看,中流树色拥禅关。一星化石江成陆,双塔摩空寺裹山。衲寄云林清海怪,泉移蛟窟照僧闲。千年天堑今如掌,寂寞寒潮自往还。”元代章祖程在“衲寄云林清海怪”句下作注云:“寺僧相传在先江中蛟鼍出没,平时兴波为患,后有神僧以袈裟镇之始息。”从中可见“水漫金山”情节的一些依据。
法海:我没有棒打鸳鸯
位于金山西北的山腰处有一个洞,现名为法海洞,原为头陀岩或裴公洞。据《金山志》所说,唐朝中叶有个裴头陀来到山上,驱赶吃人的白蟒后,拾到了黄金,于是修建庙宇,成为开山祖师,这座山便定名为金山,宋相张商英曾题诗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世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
在《白蛇传》传说的演变过程中,法海的形象从一个除妖的道士,到一个普渡众生的得道高僧,再到一个为了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而破坏自由幸福婚姻的卫道土,为人们所不齿。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不是明白无误告诉人们,法海最终逃到螃蟹里躲起来,不到螃蟹绝种的那一天出不来吗?
但传说中的法海并非历史上的法海,历史上的法海小在金山寺,而在镇江的鹤林寺,是一个俗名叫张文允的丹阳(唐时镇江曾称作丹阳)人。在明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书中,为什么把传说中的和尚说成是金山寺的法海?也许是金山寺作为全国著名的寺庙,始建于东晋明帝,影响广泛:也许是“法海”这个名字有佛法无边的意思。符合文章的主题;也许是金山寺有着和尚降伏白蛇的传说,特别是在《金山志》里也有类似《白蛇传》传说中合钵的情节:“往有高僧呼龙曰:‘汝能现身乎?’龙即现一头如山。僧曰:‘汝能大,却不能小,能人吾钵中乎?’龙即入钵内。僧曰:‘汝能出乎?’龙百技莫能出。僧因与之说法,开其恶毒,龙请降以听法,今封顺济龙王是也,即本山伽蓝之一。”而金山寺把裴公洞改成法海洞,无非是借《白蛇传》传说的广泛影响,弘扬佛法。其实,广大的老百姓心里是最清楚的,不会把传说中的法海和历史上的法海混为一谈。
选自《中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