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上志愿军炮兵显神威

时间:2016-12-16 09:09:59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开始了惨淡经营的“金化攻势”,集中300门大炮、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向上甘岭地区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进行规模强大的火力准备。4时30分,美军以七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和炮兵、坦克的支援下,分六路向我两高地发起猛烈进攻。阵地上空硝烟弥漫,尘土飞扬,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开始了。

此次战役发生前,守卫五圣山前沿阵地的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正准备攻取注字洞南山,拔掉敌军楔入我防线的这个钉子,因此,大部分兵力集中在注字洞南山方向,坚守五圣山前沿阵地的仅有两个连及一个排。我炮兵主力也来不及调整射向,再加上敌人企图尚未彻底明了,所以,支援上甘岭战斗的仅有十五门小炮。

战斗打响后,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在军作战室掩体里,焦急地研究敌情通报。很长一段时间,他几乎没挪步,原因很简单:敌人突然发动攻击,规模之大,火力之猛,手法之狠,都是空前的。尤其是其避实就虚,多少有点令人意外。几十年后,他在回忆录中记述:“这是我一生中又一个心急如焚的日子。”

秦基伟十分清楚,战争,对于战士来说是枪对枪刀对刀,而对于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员来说,则是智谋和意志的较量。他立即对敌人的企图作出判断:敌军不把进攻矛头放在易攻难守、易于发挥机械和装甲威力的平康平原地区,偏偏攻打五圣山前沿,就是想钻我们的空子,攻其不备。

基于这种判断,秦基伟定下打大仗打硬仗的决心,并迅速增加兵力。与此同时,从志愿军司令部到兵团乃至军、师,都尽了最大努力,东拼西凑,将炮兵集中使用于上甘岭战场,参战的炮兵有榴弹炮兵第二师、第七师,火箭炮兵第二○九团,高射炮兵六○一、六一○团等,投入轻重火炮总计有五百多门。虽然在数量上我军仍然不能同敌人相比(敌军轻重火炮共1600多门),但在精神气质上,绝不示弱,先后发射了40万余发炮弹,在单位火力密度上也创造了自己作战的最高纪录。

10月14日至20日,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在七天七夜的鏖战中,敌我反复争夺地表阵地。白天敌占领地表阵地,晚上又被我军反击夺回来。如此昼失夜复,战斗打得异常残酷。10月25日,志司首长作出了夺回上甘岭表面阵地的决定。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志愿军炮兵调整了部署,成立了临时炮兵司令部,以炮七师师长颜伏为司令员,统一指挥上甘岭方向的炮兵部队,这就保证了在步兵反击时,我局部火力可能强于敌人。

上甘岭战斗打响后,为了加强五圣山方向的火力,志愿军司令部给十五军配属一个“喀秋莎”炮团——炮兵二十一师二○九团。“喀秋莎”是苏联制造的火箭炮,十六管,在当时是新式武器,一按电钮,十六枚炮弹像一条条火龙倾泻而出,半边天都映成红色。“喀秋莎”本来是苏联的一个姑娘的名字,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军第一次使用这种多管火箭炮,给德国军队以毁灭性的打击。苏联人民出于对这种新式武器的喜爱,给它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喀秋莎”。

“喀秋莎”是在机动车上发射的,主要打击面积目标,发射时炮位一片火红,阵地极易暴露。因此,秦基伟对这个宝贝蛋,格外珍惜。平常藏在山洞里,连自己的部队都不让接近。确定要打,才悄悄选择阵地,待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派出警戒,炮车直奔阵地,停车便打,打完就撤。在整个四十多天的上甘岭战役中,我“喀秋莎”火箭炮团,就是采取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前后参加十次战斗,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自己却毫发无损。

10月19日,二○九团接到命令:今晚全团投入上甘岭战斗。听到命令,干部战士十分兴奋,战斗意志非常高昂。

清晨,“喀秋莎”炮团开赴到预备阵地,紧张有序地做好一切战前准备。当天下午,全团24门“喀秋莎”,分头从预备阵地出发,奔向发射阵地。发射阵地离上甘岭15华里。进军路上,炮车被炮衣严密遮盖着,车头、车顶都用松枝做了伪装。很快,炮车一辆接一辆地进入一条比较宽敞的山沟里。炮手们卸下炮衣,各就各位。瞄准手按命令完成方向瞄准。整个阵地上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

16时30分,突然,轰隆隆的响声连成一片,如天塌地陷,四面八方火光冲天。这是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各种炮群为了掩护“喀秋莎”的参战,首先进行的炮轰。

5分钟后,黄红两色的信号弹呼啸着升上了天空。“喀秋莎”立即开火,飞出的火箭弹连成一片火海,飞向上甘岭高地。第一个齐放在1分钟之内全部推光,接下来是第二个齐放。384发火箭弹全部倾泻到敌人阵地上。两个齐放之后,二○九团迅速撤出阵地,前后只用了13分钟。

在强大炮火的协同配合下,早已于18日夜运动至待机位置的四个连加上坑道的两个连,分兵两路,同时向占领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之敌实施反击。激战到半夜,全部收复了表面阵地。

11月2日,敌纠集五个营的兵力,多路、多梯次向上甘岭发动大小40余次进攻,下午4时,敌人的30多辆汽车运载一个营上来增援,遭到志愿军炮火拦阻后,又退回去,于进攻出发地修筑工事,伺机出动。

秦基伟接到报告后,决定尽量减少步兵参战,用炮火给这股敌人以歼灭性打击。他命令火箭炮团火速进入阵地,一次齐放,顿时一片火海,敌人的这个营基本上没留下几个活的。

11月3日,敌人以3个营的兵力接连进行了15次反冲击。“喀秋莎”再次参加支援步兵的战斗,二○九炮团隐蔽进入敌防御侧面的发射阵地,进行两个齐射,把敌人炸得鬼哭狼嚎,死伤一片,后来,敌人光拉尸体就用了15辆卡车!

在上甘岭战役中,“喀秋莎”尽显神威,二○九炮团因而获得锦旗一面,上面写着:“百发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面对强大的敌人,志愿军炮兵发扬敢打敢拼的优良传统,制定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牢固树立整体观念,与步兵密切配合,急步兵之所急,想步兵之所想,步兵指向哪里,炮弹就射向哪里,坑道内的步兵是炮兵最灵敏的观测员,及时地发现敌情,及时地校对炮弹误差,并及时地通知炮兵。只要步兵用报话机通知炮兵,炮弹立即呼啸而去,在敌群中爆炸。重炮的曲线弹道有射击死角,迫击炮却有专打死角的功能,直接瞄准,百发百中。

步兵与炮兵的密切配合,大大地增添了炮兵的威力。在开战第一天,就首先给美军一次痛击。10月14日下午,志愿军步兵观察所发现敌人的一个营在597.9高地西南的凹部集结,准备发动进攻,于是马上通报了敌情。按照通报,炮兵观测所果然发现山沟中有钢盔晃动,美军汽车频频进出。炮连指挥员下达了射击命令,3门火炮在4分钟内发射了96发炮弹。顿时,数百米的山沟里一片火海,打死打伤敌人250余名。10月19日,敌一个连又在上述凹部待命冲击,又被炮二十团五连炮火猛烈袭击,大部被歼。

针对火力上敌强我弱的特点和冲击出发地距离目标较远的弱势,志愿军指挥员集思广益,动了不少脑筋,调动战术思维,提出诱惑敌人的炮火和机动地使用自己炮火的二十三条办法,运用假火力准备、假冲击、炮火假转移等战术,在上甘岭战役中屡建奇功。

10月29日,我反击部队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收复上甘岭表面阵地的战斗即将打响。30日22时,密布在五圣山方圆十几里的山谷中的我军各炮群,突然咆哮起来。火箭弹呼啸着,一群追逐着一群飞出去扑向敌阵。

五分钟后,炮火延伸,接着响起“哒哒”的机枪声。敌人以为我军反击开始了,纷纷越出工事。隐蔽在山背后的敌人预备队也蜂拥而上,企图像往日那样先我抢占阵地。但敌人没想到,已经延伸的炮火,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军倾泻,1万多发炮弹铺天盖地落到敌人阵地,已经展开战斗队形的敌人还没有接触我进攻步兵,就被炮火吞没,尸首四处飞扬。

志愿军炮兵部队以准确而猛烈的炮火,有效地支援了步兵。仅30日这一天,炮兵就集中了50门山炮、野炮和榴弹炮,30门迫击炮,24门火箭炮,数十门无坐力炮,进行了5个小时的炮火准备,摧毁了敌人70%的工事,给占领表面阵地之敌以大量杀伤。

在我强大炮火的支援下,我反击部队经过五个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四个连,打退敌人一个营的多次反扑。31日凌晨,597.9高地阵地全部被我军收复。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炮兵打得狠、打得巧,不但重创敌人陆军,还阴错阳差地揍掉美军一架飞机。11月5日,我守备部队同敌人展开了十八次反复冲杀。黄昏时分,在粉碎敌人最后一次集团冲击时,主峰阵地上空出现了一幕令人惊心动魄的奇观。连续数日烽火硝烟遮蔽的天空在浑浑沌沌的黄昏中,倏然骤亮,那一瞬间,天宇间一片辉煌,桔红色的光辉照亮了整个上甘岭战场。紧接着,一声奇异的爆炸声裂破了长空,天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团,暴风骤雨般降下一阵燃烧着的金属碎片。原来是美军一架低空支援步兵冲击的F-5l型强击机,居然撞上了我炮兵发射的炮弹,顿时粉身碎骨。那眩目夺魄的一亮,那惊天动地的一响,再加上纷纷坠落的残骸正好落入敌阵,使美军士兵更加心惊胆战。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志愿军炮兵打出了威风,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根据志愿军炮兵指挥所统计,此役,总共消耗弹药40万发,这在我军炮兵作战史上是空前的;我炮兵共毙伤敌人12800人,占此役歼敌总数的半数以上;击毁坦克28辆,汽车33辆,毁伤火炮112门;另外,我高射炮兵毁伤敌机201架。连美军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军队的炮火像下雨一样,每秒钟一发,可怕极了。我们根本没有藏身之地。”美国的战地记者认为:上甘岭“战斗的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大炮发挥了惊人的作用”。外国通讯也称:共军的炮火经常使“进攻的联军陷于瘫痪”,“使那些爬上山顶的联军全军覆没”。

选自《党史博览》2010.4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民间传说

美图欣赏

民间传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