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打击日军的隐秘杀阵

时间:2016-12-16 09:20:42 

地道战作为一种奇特战术,以其在抗战中的巨大效用,已被写进我军军史。然而,地道战的创立者却一直鲜为人知。

“蛤蟆蹲”引发地道战构想

从1942年开始,日军对中共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疯狂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根据地的大多数抗日政权被摧毁,大批的革命干部惨遭杀戮。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共党员、老红军旷伏兆奉命担任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第十军分区所辖的地域包括霸县、永清等几个日伪军经常“扫荡”的地带。

就在旷伏兆到达第十军分区的第二天,他正在杨庄与地委书记杨英谈工作时,突然遭到数百名日军的包围。当时,旷伏兆带领的十几个工作人员临时住在一户群众的大院里。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伤亡,他当机立断,决定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分散突围。在杨英的安排和群众的掩护下,旷伏兆匆匆钻进了一个仅能容纳一人的、设在鸡窝下的小地洞里(群众称之为“蛤蟆蹲”)待了三个小时。

在这个狭小的洞中,旷伏兆精神高度紧张,他手持短枪对准洞口,准备一旦被敌人发现,就与敌人同归于尽。好在敌人进村后,村党支部书记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主动向敌军指挥官大献殷勤,招呼敌人喝酒、吃饭,消除了敌军的敌意,旷伏兆等才有惊无险。

但就在这短短几个小时的地洞经历中,旷伏兆却萌生了一种天才的军事构想。从洞中出来后,旷伏兆对这种以“蛤蟆蹲”躲过敌军“扫荡”的方法,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分析,觉得这种消极被动的躲藏方式,一旦被敌人发现,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军分区政治部的王锯珍、段清俊等人,就是因为被敌军发现而活活打死在洞里的。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他在召集分区的各领导人开会时说:“这些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只靠‘蛤蟆蹲’被动躲避是不行的,必须另想能藏、能打的有效办法。”

怎样变被动为主动呢?旷伏兆沉思良久,忽然脑中灵光一闪:既然“蛤蟆蹲”可以藏人,那为什么不能将各“蛤蟆蹲”连接起来成为地道呢?一个村里的可以连接,几个村里的也可以连接。一条地道狭窄,但是多条地道结合起来就会有很大的战略回旋空间。一个村子遭到敌人袭击,那么完全可以躲到另外的村子里去,敌人发现了一个但是还有很多个,有百个、千个,地道既然可以藏人,那也完全可以修做运兵、储藏弹药、作战等其他用途⋯⋯

旷伏兆立即和刘秉彦等分区领导研究。很快,他的构想得到了分区领导人的一致支持。随后分区即决定派作战参谋任子木和熟悉本地状况的高荣到二连县米南庄,进行挖掘地道的试点工作。

修建地道

任子木和高荣到达二连县后,得到了二连县县委书记朱泽民的大力支持。朱泽民指示米南庄党支部书记魏树华立即组织党团员、民兵和广大群众配合特派工作人员挖掘地道。他们根据村庄的地形,把全村主要道路的地下用“中”字形通道连接起来,在地道内还修筑了防烟、防火、防毒和防水的四防设施。

旷伏兆自始至终都关注着地道的挖掘工作,他还亲自设计了地道挖掘图:将地道挖下—段后,再往下挖1米多深,而后又向前挖1米多长,再往上拉,形成“凹”字形状;往下挖的洞口,是用坚实的“预制构件”木匣子制作成的,预制的木匣子里装满了和地道中一样颜色的土做伪装,游击队员只要从下面一推,既可以爬出来,也可以让外面的人进入地道;若敌人发现洞口,进入地道,地道内的人可以利用内部设置的观测系统,通过枪眼观察敌人的动向,找机会消灭敌人,让进入地道内的敌人无路可逃。

为了解决地道里的缺氧、通气和饮水难题,人们将地道的通风口与地面上的建筑物、自然物,如烟囱、水井、墙顶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村边、街道、院落一些有利于发挥火力的角落,修筑了掩体和射击孔,并将其与地道接起来。遇到敌情,能将敌人全歼的就全歼,不能全歼的,消灭一部分敌人后,再进入地道与敌人斗争,直到把敌人拖垮、拖死,最后达到歼灭的目的。

为了配合地道作战,更有力地打击敌人,有的游击队员想出了更好的办法。他们在村庄通往村外的路口,用砖和土坯砌成了留有错缝的两道影壁墙,如果顺着道路平视,像是墙将道路堵死了,实际上还有一米多宽的间隙,不仅人可以通过,马车也可以通过,在墙上设置有多处隐蔽的射击孔,只需派一个战斗小组据险坚守,就可大量杀伤敌人,让村内的人有充分进行抵抗和撤退的时间。

有的村庄在临街的建筑物和敌人必经路口附近设置了很多射击孔,平时当做伪装不用,一旦发现敌情,将之一推即开。各射击孔可以互相策应,组成交叉的火力网。在一些大点的院落里,用地道将其连接起来,可以互相支援。有的房顶与房顶之间用梯子搭成桥连接起来,成了房连房、街连街,地上、空中都可以互相通过,互相支援的立体防御体系。

随着地道战实战经验的积累,旷伏兆又根据战斗形势的变化,对其进行了不断的试验、改进,许多村庄都修筑了能打、能守,能藏、能攻的战斗地道。这样,根据地形成了一个村村是阵地,被誉为“天(房顶上)、地(地面)、阴(地下的)三通”的杀敌堡垒。

地道战开展起来,地雷的埋设也一天天普遍起来,给敌人增加了更大的威胁。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游击队员躲在暗处观察,一旦敌军进入雷区的杀伤范围内,就迅速拉响地雷,并发起攻击,让敌人躲不及⋯⋯我军撤入地道后,地雷可没有随着撤退,还埋在很多敌人想不到的地方。当时有院子里设有假门,敌人推一个,是个死的,旁边又一个门,再一推时,门开了,地雷也响了;敌人到鸡窝里抓鸡,地雷从鸡窝里响了;到柴禾垛里抱柴禾,柴禾垛里的地雷又响了⋯⋯

对于根据地军民的这种新的反“扫荡”方略,开始并没有引起日本鬼子多大的重视。后来,在一次又一次的“扫荡”中,日军遭受了重大的伤亡,令日军心惊胆战,再次进入根据地的村子内时,常常会禁不住地产生畏惧心理:有的到了村前侧足而立,不敢向前迈进;有的见到村里交错的房屋、建筑就不知所措,乱了方寸;有的指挥官气急败坏,督促士兵前进,用刺刀逼着士兵进院、下井、下地道⋯⋯

旷伏兆第十军分区“地道战”的威名迅速传遍冀中乃至整个中国。各革命根据地纷纷仿效,一时间,冀中地道纵横交错,组成了复杂的地下长城。

随着“地道战”的蜚声海外,旷伏兆也被誉为“地道将军”,并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军之一。

选自《文史博览》

2009.12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民间传说

美图欣赏

民间传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