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于1947年5月13日的孟良崮战役,从一个侧面预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全面崩溃。位居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被誉为“抗日铁军”的整编第74师,竟不敌“土八路”,不仅成为第一个被歼的国民党军主力,也成为国共双方在华东前线的重要转折点,给孟良崮一战披上最神奇的色彩。
双方实力:果真是敌强我弱吗?
长期以来,通常都认为,孟良崮战前,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较大。例如:面对强敌云集的严峻形势,粟裕说:“敌人用于进攻我们的兵力是我们总兵力的两倍多。”曾在央视热播的纪录片《孟良崮》,这样解说道:“从兵力上讲,我方是2775,敌方是45万。兵力对比几乎是一比二。从装备上看,我方还基本是小米加步枪,敌方已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双方几乎没有可比性。”
那么,双方在战前的真实对比,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从人数看,国民党军并不占优。当时,国民党军用于山东战场的机动兵团共有3个,即汤恩伯第一兵团(辖整74、83、65、25、28、57师,以及桂系第7军、整48师),王敬久第二兵团(辖第5军、整85、75、72师),欧震第三兵团(辖整11、9,20、64,48师),共17个整编师、43个旅、25万人;另以7个整编师,17个旅、20万人配置在徐州和济南担任守备和策应任务,总兵力共计24个整编师、45万余人。而这时候的解放军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通过整编,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总兵力共计64万人,大幅超过山东国民党军。
从武器上看,华野两个纵队的火炮已相当于敌整74师的装备。
抗战结束前后,我人民解放军通过收缴和打击日伪敌武装,实力明显改善。如王必成的6纵取得天目山区战役胜利后,步兵连拥有7至12挺轻机枪,山东野战军第8师仅在官桥和藤县战斗中就缴获山炮8门。当时,国民党军队共有炮兵12个团,而我军却拥有14个炮兵团、17个营又38个连,共计火炮2100门,约为1945年8月时的近10倍。
华东战场上,对方虽然配置了榴弹炮一个多团以及部分中型坦克,我军虽然没这些大家伙,但却拥有4个炮兵团,即华中野战军炮兵团以及胶东军区、鲁中军区和渤海军区直属的炮兵团,同时,我各主力部队也有一定数量的炮兵。
还在1946年11月,华野6师攻打桂系第7军驻守的某村庄,以100多门火炮倾泻千余发炮弹。不久,粟裕在12月2日向华中野战军营以上干部作报告中指出,“目前我们的装备,比敌军杂牌部队要强,如团附有迫击炮、重机枪,有的还有战防炮”,而敌整74师的团属重火器也不过如此。虽然粟裕也提到“炮兵敌我比较,是敌强我弱”,但他又说,如将炮兵“集中于旅,攻坚时,一般情况下,我炮火可占绝对优势。”
随后不久,宿北战役打响,华东我军首创歼敌一个整编师。《陈毅军事文选》在提到宿北战役时说:战俘称赞我炮兵射击准确,炮火猛烈。于是,陈毅的底气更足了,说:“现在我军的武器装备并不比国民党差,也不比抗战时期日寇差。”
整74师作为头号主力,除官兵待遇高、师直编制大、拥有战车一个连、以及冲锋枪和小炮数最较多以外,榴弹炮、山炮、迫击炮、战防炮以及轻重机枪的数量并不突出。
对比华野一个纵队,整74师旅属火炮虽然超过一倍,但华野大都为3团制,团以下主要火器的总体实力并不差,仅小炮相差54门,而轻机枪的数量是一样的,迫击炮和重机枪的数量甚至超过整74师。因此,笔者估算,我军两个纵队的火炮相当于整74师。
而且,孟良崮战前,因山路崎岖,整74师还将战车和榴弹炮撤回临沂,并未参战,即使是参战的兵力也不满编,如151团兵员2700余人,51旅因缺人和有损坏,山炮营各连只带了4门炮,战防炮连有的带4门、有的带5门。
这样一来,敌我相比,又能强多少?当华野以5个纵队在野炮团、榴弹炮团的加强下围攻整74师时,胜利的天平可想而知。当然,我军是靠“小米加步枪”起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说“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民党未尝不可,但具体到孟良崮战役中,却不能这么笼统地说。
战机是怎样出现的?
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的战机,究竟是怎样出现的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四个字:情报失密。
围歼整74师的决策,完全是根据情报而作出的决策。5月lO日,汤恩伯兵团第7军和整48师从河阳出动,准备进占苗家区、界湖。鉴于这路敌军位于右翼,比较孤立,华野遂于第二天发出首歼该敌并视机打援的作战命令。但就在这天夜晚,高度机密的汤兵团作战部署被送到粟裕的案头上;以整74师为中心,第25师、第83师分别为其左右翼;又以第65师保障第25师翼侧;第7军和第48师保障第83师翼侧,限于12日(后又改为14日)攻占坦埠。
鉴于整74师担任中央突破,华野兵力无需作较大调整即可形成5:1的合围优势,敌虽为美械装备,但受地形限制难以发挥作用。因此,粟裕果断随机应变,更改部署,决定以第1、第4、第6、第8、第9共5个纵队将整74师围歼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区,并以第2、第3、第7、第l0共4个纵队担任阻援任务。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情报在前,决策在后,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这份情报,华野怎么知道74师与友邻各部的确切位置和作战地域?不知道这两点,又如何打穿插?
归根结底,没有情报提供的战机,粟裕不可能作出改变原计划的决策。正如《粟裕策划孟良崮战役内幕》所说的那样:“这一密件,不仅改变了华野的一个已经实施的重大决定,而且为震惊中外的孟良崮大战的爆发也埋下了引信。”
整编74师到底有多顽强?
同样是在攻击途中遭围歼,同样是“五大主力”,对比整74师扛了三天三夜的表现、国民党军新1军和新6军则逊色得多。1948年10月,廖耀湘兵团一遇到东北野战军的10个纵队便士崩瓦解,新1、新6这两个王牌竟在平原上撑不住两天。
孟良崮战役中,华野以伤亡1.2万人的代价取得歼敌3.2万人的战果,占比38%。即每消灭敌军100人,我军就要伤亡38人-而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歼敌47万,自己仅伤亡6.9万;占比15%。这也就是说。孟良崮战役的代价高出辽沈战役的一倍以上,可见整74师等部负隅顽抗的激烈程度。
即使是被俘后,大多数官兵还很不服气,认为解放军以多打少,没什么本事。据钟期光的回忆录说,妄图组织整74师部分战俘暴动的指挥者,竟然是一名普通班长。可见,其接受的反共思想教育有多深。
从消耗上看,孟良崮战役仅历时3天,华野就发射炮弹3.3万发、子弹200万发,平均1天1万发炮弹和60多万发子弹一若按歼敌总数3.2万人的战果计算,则每消灭1人,必须消耗炮弹1发、子弹62发。而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歼敌55万,内含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也不过消耗炮弹20余万发、子弹200万发,日均仅分别为3000发和3万发,每消灭1人才消耗炮弹0.36发、子弹3发。
再从缴获上看,华野缴获山野炮28门、战防炮14门、轻重迫击炮235门,合计不过277门,仅占其总量的40%而已。剩下一大半哪里去了?都被整74师藏起来了。即使是对来不及掩埋的武器装备,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151团团长王奎昌就曾下令砸坏带不走的枪支,也说明敌军是顽抗到底的。
如果整74师不是顽抗到底,而是一打就垮,也不会发生我军战士屡屡枪杀战俘以泄愤的事件。对此,陈毅在战后批评道:“此次对俘虏政策的破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选自《文化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