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哥窑的未解之谜

时间:2016-12-16 09:49:13 

在流传至今的宋代瓷器中,哥窑虽贵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而元、明、清的记述又甚为混乱。有人说哥窑窑址在浙江龙泉,也有人说在浙江杭州,更有人相信它就是子虚乌有……因此,哥窑的身世直到今天依然是个不解之谜。

哥窑名称之谜

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若干处哥窑窑址,但哥官窑的窑址具体在什么地方,至今还没有确切定论。而关于哥窑名称的来历,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这也给哥窑的瓷器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哥窑之名,在宋代文献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记》中始有哥窑的说法。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解释说:“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坚,体重,多裂纹,即开片也。”这就是说,南宋处州龙泉县(今属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的瓷器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命名为哥窑。而弟弟烧制的瓷器叫“弟窑”,也叫龙泉窑。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即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但人们对这一说法却仍有怀疑,因为传世的宋代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该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只是民间私窑。

另一种说法是,哥窑是南宋皇帝在偏安江南时,仿造其皇兄建造官窑的形制,在江南建立了南宋官窑,因为是学着哥哥的样子建造的窑,所以被叫作“哥哥窑”。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中记载道:“哥哥窑,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今亦少有”。意思是说哥哥窑的瓷器,是南宋哥哥窑生产出来的,器物青色的釉面上开有浓淡不一的纹片,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今天已经很少见到了。史料记载,宋高宗曾“袭故京遗制,设窑于内修司、造青器,”宋高宗仿照哥哥的制瓷风格烧造御用瓷器,民间就形象地把这种具有汴京官窑风格的窑称为哥哥窑。

古朴自然的裂纹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五大名窑的瓷器各有特点,而哥窑瓷器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布满裂纹,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文大小有别,裂纹颜色的深浅也不一致。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一样,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纹片的交错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较粗疏的黑色裂纹和细密的黄色裂纹交错,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叫作“金丝铁线”。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文裂开呈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

宋代的瓷器流传到今天,由于胎体和釉面多次经历热胀冷缩,往往都会在瓷器表面出现裂纹。而哥窑瓷器上的裂纹,却在刚烧制好时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的人们采取了特殊的工艺,使烧制好的哥窑瓷器在冷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独特的裂纹。传说最初的哥窑是没有裂纹的,有一次,烧制瓷器的工匠们发生争执,一怒之下,有人将还没有完全冷却的瓷窑打破了,使冷空气提前进入了窑内,因此这一窑的瓷器上便出现了裂纹。人们发现,有裂纹的瓷器看上去别具一格,十分美观,于是开始刻意地烧制有裂纹的瓷器,美丽的裂纹也就逐渐成为了哥窑的象征。瓷器上的裂纹与底色形成色泽上的对比,深浅相近、条块分明,非常自然贴切。一件器物的周身布满这种裂纹,好像隆冬江河中的冰裂变化万千,在艺术上别具一种古朴自然的情趣。

晶莹典雅的珍宝

哥窑的瓷器主要为陈设瓷器,大多仿古铜器形制,如贯耳瓶、菊瓣盘、兽耳炉、弦纹瓶、立耳三足炉、鼎式炉、三足洗、葵口洗、葵口碗等等。哥窑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和深褐色等多种色泽,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黄青等颜色,其中尤以油灰为主。属于青瓷系的哥窑瓷器,以釉色取胜,他们往往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哥窑大多施釉较厚,往往施三四层釉,釉层比胎壁还厚。哥窑的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骨较薄,胎质坚细。一般采用垫烧工艺,器物制作精细,造型挺拔典雅,轮廓柔和流畅。

紫口铁足是哥瓷的又一大特点。哥瓷的胎有若干种颜色,其中,郊坛下窑的瓷胎为深褐色,其他的一些窑,瓷胎为灰黑色等等,颜色各不相同。但哥窑在烧制时,在瓶口等位置的釉料会出现下垂流淌的现象,因此,瓷器口的釉会变薄,透出胎的颜色,而哥瓷的胎色普遍较深,这种深色的瓶口就叫作“紫口”。同时,由于哥窑瓷器在烧制时大都采用垫烧法,所以胎足的部位是不上釉的,颜色也较深,被称作“铁足”。而且,大部分的哥窑瓷器都有“缩釉”的现象。哥瓷在制作过程中,有时胎上的某些地方会沾上污垢,导致釉料无法附着在胎上,使瓷胎显露在外。

仿制的哥瓷从明代起开始大量出现,然而其烧制工艺都远远不及宋代哥窑的水平。仿制的哥瓷往往裂纹生硬、触感较为粗糙,难与真品媲美。时间的流逝让哥窑烧制的工艺成为难以破解的谜底,只留下了那一件件瓷器穿越漫长的时空,引起人们无限的追问和猜想。

民间传说

哥窑和弟窑的故事

北宋年间,在浙江的龙泉地区,有兄弟二人都是烧瓷窑的,周围的老百姓称哥哥烧的窑为哥窑,弟弟烧的窑为弟窑。哥哥烧窑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弟弟烧窑就爱投机取巧。后来哥窑又被皇室选为御窑,产品价钱高,销量大,弟弟的产品只能在民间销售,收入不尽人意。

这一天,哥哥正在烧窑,突然有急事需要外出,就把烧窑的事托付给弟弟。瓷窑烧到1400℃以后需要停火,等冷却到常温以后才能打开窑门,可是,弟弟嫉贤妒能,居心叵测想给哥哥弄出点儿事故来,好幸灾乐祸。当需要停火时正是热胀的极限,弟弟忽然打开窑门,冷空气进入窑内,由于胎和釉冷缩的速度和系数不一样,使瓷器上产生了很多裂纹。哥哥回来一看,大吃一惊,御窑如果误期就会有杀头之罪,哥哥哭了三天,第四天他拿了几件带裂纹的瓷器到集市上碰碰运气,没想到碰上几个秀才,认为这带裂纹的产品在当时是绝好的产品,连连称赞,一下子把所有带裂纹的产品都买光了。哥哥大着胆子把带裂纹的产品送到京城,没想到皇帝和大臣们都赞不绝口,并受到皇上的嘉奖。

后来,人们把裂纹叫作“开片”,哥哥又潜心研究胎和釉热胀冷缩的规律,实验出又粗、颜色又深的裂纹叫铁线;又细颜色又浅的裂纹叫金丝,在业内又有“金丝铁线”的美誉。

哥窑的特征可作如下归纳:色青,浓淡不一,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

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等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现在人们拿着龙泉窑当哥窑。如果你现在到龙泉市,还经常听到哥窑和弟窑的称呼。

唐代初期,所有的器物中都没有圈足。出窑时,尤其是小件的器物摆的满地都是,赤脚的小孩子很容易烫伤,后来发现有一个小孩子在刚出窑的瓷器中穿来穿去竟不怕烫,原来他的两只脚上各粘了一个泥烧饼,从此人们得到启示,把每个瓷器的底都加上一个泥烧饼,既不烫手又稳当,当时叫饼形底。到了唐代中期,人们把饼的中央钻了一个手指粗的孔,特别像古时候的玉币,这个时期叫玉币形底。到了唐晚期,这个孔的直径又大了两三倍,这时的底叫玉环形底,后来再进化就是圈足了。圈足又分为低足、高足、外八字足和内八字足。

选自《人力资源报》2011.10.29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民间传说

美图欣赏

民间传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