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宅鬼事
明末横塘一带富庶繁华,出产的鱼米茶叶,瓷器丝绸远近驰名。尤其瓷器烧制工艺炉火纯青,巧夺天工。各地客商贸易往来非常频繁,大小商号林立。其中冯记商号的冯天魁手段了得,迅速壮大。恰逢负责御用贡品的叶家商号犯了事,冯天魁趁机谋了这个优差,着实挣了银子。
冯天魁财大气粗,嫌老宅不足以和他的身份匹配,就在城南新建了一所大宅。门前碧波荡漾,西南遥对一峰。可谓山明水秀,一看就是纳财进宝的所在。择了个黄道吉日,冯天魁带着家眷连同下人仆从百余口搬进新居。没想到冯老太太体弱经不住劳顿,居然犯了痰症,当天夜里就去世了。乔迁之喜的宴席改成了送殡的丧宴,冯天魁感到大大的晦气。
这时,商号里却做成了一笔史无前例的大生意,京里新上任的买办陈大人匆匆赶来,为太后寿诞采购。陈大人面如美玉,仪容丰美,虽然年少,却甚是懂得为官敛财之道,与冯天魁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单这一笔生意足以挣回新宅院的花费,冯天魁转悲为喜。
然而,冯天魁没想到这仅仅是个开始,后面的事越发离奇。过了几天,小妾玉翠好端端的无故疯了。冯夫人只生养了一个女儿,眼见女儿都招了夫婿,却再也不见有孕。冯天魁为了开枝散叶,延续子嗣,这才花了五十两银子买了玉翠。没想到天不从人愿,玉翠偏偏又得了失心疯。
玉翠疯疯癫癫,大晚上一个人在院子里摆酒赏月,对着空座位频频劝酒,好像坐着看不见的人似的。
冯天魁问她与何人喝酒,玉翠笑嘻嘻地说:“和地府判官,还有一众鬼差。他们就住在家里啊,天天在这里升堂办案。”
冯天魁不放心,私下找风水先生相看。没想到请遍了横塘的风水先生,众口一词都说这里藏风聚气,是个纳财进宝的吉宅。既然是吉宅,怎么会接连出事?玉翠口口声声说的判官鬼差又是怎么回事?冯天魁百思不得其解。
2.聚财阴阳宅
这日刚到内宅,就听见玉翠房里忙乱吵闹不已。冯天魁进去一看,原来是玉翠狂性大发,口口声声说判官拿着生死簿,勾去了小姐姑爷的名字,怕是活不成了。冯夫人听得胆战心惊,央告道:“老爷,旧宅虽然浅窄,倒也住得下。自搬到这里就频繁出事,我们还是搬回去吧!”
冯天魁听了,脸色一沉,道:“这里是难得的风水吉宅,你不要信口胡说。玉翠已经疯了,一个疯子的话如何信得?”
冯天魁自有他的打算,自从搬到这里,冯记商号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其他商号望尘莫及。他怎么舍得搬离这里?
正闹哄哄的没个开交,家丁鬼催着一样跑进来,气喘吁吁道:“老爷,夫人,不好……不好了!小姐和姑爷去法华寺上香,路上遇到劫匪,被歹人劫了去。现在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冯夫人一听,立刻晕了过去。玉翠恐惧地抱住头,大叫:“死了,一定是死了!判官又来拿人了,不要拿我,不要拿我!”
冯天魁三伏天如置身冰窖一样,浑身战栗。
冯府正在人仰马翻之际,陈大人却从京城赶来。一见冯天魁就大声道喜,原来皇上要广选秀女,充实后宫。不消说动用之物也要大肆买办,这可是个搂钱的绝好机会。冯天魁闻之大喜,但一想到家里人口不宁,女儿女婿生死未卜,喜气就打消了大半。
陈大人见他愁眉不展,笑道:“冯兄的商号可谓日进斗金,不消三五年,不怕没有石崇之富,怎么郁闷不乐?”
冯天魁将缘故一说,苦笑道:“短短几个月,家母病逝,贱妾疯癫,女儿女婿生死未卜。三五年之后,焉知我冯家还有没有人在?”
陈大人听了,纳罕道:“居然有这样怪事!京中有个铁口神算石半仙,凭着祖上传下来的宅局葬经为人看宅相地,神算百出,何不请来看看?”
冯天魁如得了救命稻草,连忙央告陈大人周全此事。陈大人满口答应,即日差人回京,务必将石半仙接过来。
御用贡品尚未筹办停当,石半仙就赶来了。这石半仙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照例在冯府走了一圈。看完点头道:“吉宅,是个难得的纳财进宝地。”
冯天魁一听,急忙道:“老神仙,这宅子聚财是端的了得,只是人口不宁,它纵能聚得天下钱财,我也无福消受啊!”
“宅院并无不妥之处,我们去外面看看吧!”石半仙捻须道。
冯天魁连忙带路,一行人找了个登高望远之处。放眼望去,独峰入云,水环玉带。冯府新宅正在明山秀水之间,怎么看都是风水宝地。石半仙细细查看,忽然脸色大变,骇然道:“原来是判官聚财阴阳宅,我只在宅经上看到过,没想到世上竟然真有这种风水!”
这话正对上玉翠提到的判官,冯天魁知道石半仙找到了关键所在,连忙追问怎么回事。
“你们仔细看,那座山峰像什么?”石半仙先不说怎么回事,只让他们看西南的山峰。冯天魁仔细一看,不禁脸色大变,惊诧不已道:“帽子!地府判官的帽子!”
那座山峰上窄下丰,高出两峰相对耸立,锥子一般。平时并不注意,但仔细一看就能发现和戏文里地府判官戴的帽子极为相似。
石半仙点头,道:“这座山峰酷似判官帽,山形又避阳取阴。冯府宅院刚好在其笼罩之下,就相当是森罗殿前判官收冥钱的地方,这在风水上叫做判官聚财。你在阴宅冥府上建宅院,这就成了聚财阴阳宅,是个能得天下富贵的地方。所以你们冯记商号才会财源滚滚,势不可挡。但凡事有得有失,你活人住阴宅,纵然敛尽天下之财,可惜无福消受啊!”
3.破解之道
“先生真乃神人,请救救我们一家老少!”冯天魁心服口服,连连央告。
石半仙道:“这个不难,另择一处宅院,舍弃这里不住,也就是了。”
冯天魁哪里舍得这天大富贵,不禁面色赧然:“请活神仙周全个法子,怎么能两全才好。”
陈大人也在一旁附和:“人生在世,名利当先,岂有愿意拱手相让这天大富贵的?石神仙你好歹想个法子,帮人帮到底。”
石半仙为难道:“办法倒也有一个,只是终究是逆天而为,怕是不妥。”冯天魁听了大喜,立刻许诺黄金百两相酬。石半仙想了想,掐指一算,道:“三天之后是冥府点检鬼卒的日子,你速准备五千瓷人,须得神态各异,烧制上姓名八字。我替你点穴深葬,这就顶得上你冯家世世代代的子孙后人了。记住,一定得是瓷人,木人腐烂,铁人锈渍,惟有瓷人才能长存。”
冯天魁如得了救命符一般,连连点头。
陈大人担忧道:“进贡的瓷器还没烧制出来,这五千瓷人既要神态各异,又要烧制上姓名八字,工程浩大。只有三天时间,来得及吗?”
冯天魁笑道:“这个却不难,我一定如期赶制出来。”原来冯天魁除了日常供货的瓷器烧制厂,私下还另有一队工艺高超的工匠。
三天很快过去,陈大人早早来到冯府,冯天魁准备的瓷人尚有一部分没有运到。石半仙准备好黄纸、朱砂、罗盘等器具,单等着五千瓷人到齐。不一会儿,最后十盒罗列整齐的瓷人运到了。这些瓷人虽然高不过尺许,却是男女老幼都有,形态逼真,背后各有烧制上的姓名八字。石半仙并不急于点穴下葬,而是逐个看那些瓷人背后的姓名八字。
冯天魁道:“老神仙请放心,这些瓷人的姓名八字虽然是胡乱起的,却绝对没有重复。我一家性命在此,岂敢儿戏?”
石半仙但笑不语,让冯天魁摸不着头脑。石半仙仔细翻检,不时挑出一个瓷人放在一旁。又挑出几个,一并呈给陈大人。陈大人接过来,这时随从呈上一片花瓶碎瓷。陈大人仔细比较,脸色越来越凝重。冯天魁暗叫不好,但是已经晚了。
“冯天魁,这片如意瓶残片你应当眼熟吧?瓷人上的字迹居然与残片上的字迹一致,你有何话说?”陈大人冷冷道。
那片碎瓷正是如意瓶残片,由前不久犯事的叶家商号经办。这种如意瓶以男女合欢的春宫图为造型,多是供皇上在寝宫把玩。有次侍寝的妃子无意中打破了,没想到内壁上居然有字。皇上一看,竟是他与皇后的名讳,被以巫术恶毒诅咒。皇上吃一惊,将另外几只如意瓶摔碎查看,果然又找到两只有字的。皇上龙颜大怒,将负责采购的买办王大人连同叶家一族,满门抄斩。
4.风水人心
瓷人上出现了与如意瓶相同的笔迹,冯天魁心底忐忑,面上却佯装镇静自若:“笔迹相仿也是有的,大人此举岂不是疑我吗?”
“那瓷人神态逼真,与如意瓶上的合欢男女颇为神似,你又怎么解释?”陈大人逼问。
“匠人手笔,多是类似的。”冯天魁冷汗直下,兀自强撑道。
陈大人冷笑一声,道:“把人带上来!”
这时差役押着一队烧瓷工匠进来,其中一个瘦小的男子被打得皮开肉绽。差役一松手,立刻扑倒在地上。冯天魁一惊,陈大人居然派人暗中跟踪他的家丁,找到了那个烧制作坊。这男子正是当地妙手制瓷的一脉传人,擅长利坯。利坯是将定型的坯磨精心打磨,瓷壁越是光滑纤薄,就越珍贵难得。这在瓷器烧制工是最见功夫的一道工艺,须得拿捏精准,不然过薄的没出窑就成了残品。
这男子气息微弱,供认不讳,那些带字的如意瓶正是冯天魁让他烧制的。他依照冯天魁的吩咐,在利坯时将如意瓶打磨得很薄。尤其瓶上美人腰肢与手肘处,更是薄如蝉翼。这样烧制出来的如意瓶看似没有问题,但极易破损,拿在手里反复把玩就会碎裂。冯天魁将这几只如意瓶混入贡品里,以此陷害叶家商号,好取而代之。
冯天魁听了,一时面如死灰,知道铁证如山,再也无法狡辩了。
这时玉翠从内宅出来,服饰整洁,神智清醒地参拜陈大人。冯天魁指着她,愕然道:“你,你……”
“她是京城万花楼的小玉姑娘。”陈大人看他一眼,冷冷道。
原来这一切都是陈大人一手安排。得知冯天魁要纳妾,就让小玉混进冯府。他筹集大量银两,以各种手段让冯天魁的商号赚去,然后让小玉装疯,散布关于判官的说辞,同时调遣差役,乔装成劫匪掳走冯天魁的女儿女婿。他处心积虑营造这种状况,然后就是石半仙出场,借化解阴阳宅为由,引出五千瓷人,这才找到证据,洞悉如意瓶的真相。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冯天魁不解地问,“哪一笔交易,我不是让你赚得盆满钵溢?你为什么要和真金白银过不去?”
陈大人看他一眼,道:“现在不妨告诉你,前任被满门抄斩的买办王大人,正是在下的恩师。我深知恩师与叶家都不会做这种自掘坟墓之事,后来见你极力取代叶家,就疑心是你做的手脚。事实果然如我所料,说起来还得感谢你的贪婪成性,这才让我的计划得以顺利完成。”
“这么说,阴阳宅,五千瓷人都是假的?”冯天魁瞠目结舌,悔恨道,“我被你们骗了,我的宅院本来就没有问题,是个纳财进宝的所在!”
“世人都迷信风水,哪里知道风水其实是人与天地的感应。无论造坟建宅,都应以积德为本,相互潜移默化,绝对不是随便找块地建宅埋骨那么简单。”石半仙面色戚然,长叹道,“你心里只有钱财二字,就是住在龙脉仙境的风水宝地上,也只能是不得安宁的阴阳宅啊!”
选自《上海故事》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