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从何而来

时间:2016-12-08 09:42:48 

琳达·何将儿子丹尼尔的一摞成绩单在我面前摊开。眼里写满了笑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丹尼尔显然在学校的表现极佳,这些要么被评为A,要么被评为A+的试卷还不足以表达出老师们对他的欣赏,上面还写满了他们对他的溢美之词。在老师们的眼里,丹尼尔“各科表现均极为优异”,品行兼优且在诸如诗歌、书法和数学等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

今年46岁的琳达·何是来自中国的移民,她和丈夫文森特在曼彻斯特一个贫民区经营着一家兜售外卖食品的小店。她说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他谋划未来。琳达认为熟练掌握多种语言可以为儿子的未来加分,所以丹尼尔2岁时,就被送到一家私立幼儿园里学习英语,3岁开始学习父母老家的方言广东话,5岁开始在周末上普通话学习班,7岁开始学习西班牙语。

这只是他学习内容的一部分,丹尼尔还报了武术班。会跟来店里的顾客们切磋棋艺,或者练习古筝。提到古筝,琳达自豪地把儿子推到家里的一角,那里摆着一张古筝。丹尼尔行云流水般地弹奏完毕,略显羞涩地站在了一旁。

丹尼尔今年9岁,有着不足1米4的身高和俊秀的外表:脸上架着副眼镜,一头黑发被发胶整齐地定型成一边倒的发型。他告诉我他知道自己是一定要上大学的。“想读哪所学校?”我问,丹尼尔想都没想就说:“牛津,因为它是最棒的。”

丹尼尔有一张严格的时间表,每晚做功课的时间为2小时(大部分是父母布置的);周六需参加西班牙语、普通话和古筝班的学习;周日去圣经学习班和功夫班。在丹尼尔最近的成绩单上,惟一欠佳的科目是体育课。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则关于中国家长的笑话:中国父母惟一可以容忍孩子表现稍差的科目就是戏剧和体育。

丹尼尔的情况可以代表一类人:这样的人在英国并不少见,他们是亚洲后裔,来自中国或印度,在英国的学校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以2010年为例,在英国,75.1%的中国学生和71.3%的印度学生取得了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中五门课程(包括英语和数学在内)合格的成绩,而英籍白人学生仅有50%能达到这一成绩,来自加勒比海岸的黑人移民则更差一些。这一结果无疑颠覆了社会阶级决定人的表现这一旧有观念。在白人和黑人孩子中,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的成绩要比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好得多。但此规律并不适用于华人世界:那些来自最贫困家庭的华人学生不仅能跟上同胞的成绩,并且表现素来优于白人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这一描述也同样适用于印度后裔。

对于这一现象的成因,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卡帕迪亚教授的观点是,中国、印度那些劳工阶层家长,不管自己身处何境,对于后代都有着极高的期待,他们视教育为出路。同样是劳工阶层的孩子,一些白人后裔或加勒比后裔就不会被灌输此类思想:他们的父母并不认为教育对于改变家庭现状有用,自然也不会视其为一条出路。于是孩子们也缺乏学习的动力。

2011年8月,来自印度的19岁男孩达芬奇·纳如卡登上了曼彻斯特当地报纸,原因是他来到英国才3年,就在大学入门考试中取得惊人的好成绩。2008年,16岁的纳如卡和当工人的父母从意大利搬到此地。他的母亲在一家蛋糕厂工作,父亲则是一名叉车司机。虽然收入不能与在意大利时相比,但父母觉得为了儿子的未来,他们这样做是值得的。如今纳如卡正准备前往剑桥医学院学习。

纳如卡说:“我很小父母就敦促我要坚持学习。他们没有用什么惩罚手段,只是告诉我要独立,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得到理想的收入。印度人是懂得自律的民族,父母通常会告诉子女怎么做才是对的。”纳如卡无疑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自己民族的文化深感自豪:“我有了孩子以后也会照搬这套模式,把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看着今天的纳如卡,不禁让我想起昨日的自己。我也是一名印度后裔,成长在一个叫斯泰利布里奇的英国小镇。我父亲小时候在印度长大,那时候每隔三个月他就得参加各科考试以向父母和老师证明自己。父亲回忆说:“每天娱乐时间为1小时,只要晚上街灯亮起,你就必须回到家里继续学习。”在那里,学习不仅是一种想获得知识的欲望,更是一种代代传承的精神。我的父母把这种家乡赋予的精神带到了英国。

卡帕迪亚教授赞同有关文化遗产的说法。他指出,大部分中国文化根植于孔子思想,而孔子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05年,时年14岁的中国男孩王亦南被牛津大学录取以后,与英国媒体一片喝彩、大赞其为神童的行为不同,《中国日报》则见怪不怪地称这种所谓“牛津天才儿童”在中国有很多。

这种一味追求高分的做法是否可取呢?批评人士对这种一周六天把孩子圈在家中,长时间进行超前培养的做法并不赞同。卡帕迪亚教授也认为训练孩子进行机械记忆和重复,而不是教导他们自己思考和创新,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但瑞蕾·陈不这么认为。瑞蕾今年刚刚开始了她在牛津大学历史系第三年的学习,她把自己能进入名校深造的原因归结为得益于在中国接受了9年基本教育。当她随家人初到英国时,她进入了位于埃塞克斯地区的一所综合学校进行学习。虽然学校辍学率居高不下,充斥着暴力且有很多少女妈妈,但这一切都没影响到瑞蕾。在她上学的第一周,地理教师布置了一些作业,她是惟一一个完成作业的学生。用她的话说,“其实完不完成都没关系,因为就连老师也忘记了他说过的话。”在中学毕业考试中,瑞蕾取得了8门课程A+,3门课程A的好成绩,这在她所就读的学校里是前所未见的。

“有一种拼搏精神植入你的体内。”她提到了早前在中国的生活对自己的影响。她认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赴英华裔有一种“紧迫感”,她参加了大学的舞蹈团,还通过了长笛8级考试。“但我妈从来没有强迫我去做什么,她只是简单地告诉我做事要有始有终的道理。”瑞蕾不仅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也代表了她的家庭和祖国。

伊丽莎白女王学校位于伦敦北部,因学生表现优异而闻名全国。在这所学校里,英国白人占学生总数的16%,印度人占32%,中国人占9%。校长尼尔·恩莱特倡导学生们求同存异,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其他种族的学生。尽管如此,亚洲学生在这里的突出表现还是让人不禁以群论之。在学校表现最好的学生里:有两对双胞胎,分别来自中国和印度。中国兄弟金希(音译)和金明元(音译)曾共同拿过9个A+和1个A的好成绩,一现在他们正准备前往剑桥学医。来自印度的安纳普·德赛取得了三门功课A+,一门功课A的成绩。而他的孪生兄弟阿米特·德赛取得了一门功课A+,三门功课A的成绩。兄弟俩都代表英国出战国际象棋赛事。

阿米特将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学习经济学和地理,那里也是普瑞蒂·拉西的母校。今年24岁的普瑞蒂在一家银行工作,这个有野心的印度女孩无论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是一名尖子生。她说:“我在学校的很多朋友都是白人,如果我哪门考试没有发挥好,他们都会觉得不可能。当然了,最为震惊的还是我的父母。”即使像她这般优秀的印度学生,在大学里面对锐意进取的中国同学时,仍然受到不小的触动,“他们第一周就扎进图书馆,搜集所有本学年可能用得到的书,然后把它们抱回家。”从她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同样是有进取心的学生,中国孩子、印度孩子和英国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丹尼尔的日常生活:每天,当丹尼尔做功课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会在厨房里精心为其烹饪可口的饭菜。我闻着充斥着整个房间的香气,不禁在想,当丹尼尔成为父亲,他会将父母灌输给他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吗?中国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养老尽孝。琳达最近会跟丹尼尔开玩笑,说有天他会嫌弃父母,把他们“踢出家门”。每每听到母亲这么说,丹尼尔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反驳道:“不会的!”

他说自己会沿着父辈的足迹前进。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外国民间传说

美图欣赏

外国民间传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