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姓的姓氏起源

时间:2016-09-21 03:20:45 

况(Kuàng况)姓源出有七:

第一个渊源:源于姚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对舜帝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周王朝初年,远古帝王舜帝姚重华有后裔子孙被周武王姬发封于況氏邑(今山东巨野),其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況氏。

在上古时期,“況”、“??”、“况”三字同音通义,都是“寒冰”、“寒水”、“冰冷之水”的意思,因此況氏族人大多简笔改为况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三联阅读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大儒荀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年,即荀子,亦称孙卿,战国期赵国人(今山西安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其为“荀卿”。

荀况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后世著名法家的秦朝宰相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学宫(今山东临淄)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两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令(今山东苍山兰陵镇),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荀况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之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荀况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他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况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他的“性恶论”常被后人用以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因此,荀况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在荀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况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况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轩辕黄帝的孙子颛顼帝之后况烈,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颛顼二十岁即位,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在位七十八年,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

颛顼帝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

后世的帝喾是颛顼的族侄,十五岁时就帮助颛顼帝治理天下,三十岁继登帝位,其在位期间严以律己,是一位万民诚服的帝王。

颛顼帝、帝喾二帝死后,均埋葬于今河南省内黄县城南三十公里的梁庄乡三杨庄西北土山村。

帝喾的次妃庆都生尧,尧帝即位后以舜为婿,将两个女儿都嫁予舜。舜即位后将儿子商均封于虞邑(今河南商丘虞城),建立了最早的古虞国,立都纶城(今虞城利民镇)。

据文献《巴蜀况氏族谱》的记载:到了春秋时期,虞国公思舜之子烈,拜爵于周,赐文简公,居曲江水北,封于况(今浙江永康),后称况烈的后裔子孙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况氏,其后裔子孙自周末至今已繁衍七十五、六代,历时两千多年,子孙蕃盛,分居江右、曲江、庐江。

战国末期,该支况氏族人逐渐从虞邑南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在汉末三国时期至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战乱,一小部分族人留在南京并有分迁浙江;另一小部分回到故乡河南,后还分出一支去了西安;大部分族人向南迁徙到了后江岭地区(今江西婺源)生息繁衍,再从江西分衍境内的上高、高安、靖安等地,再迁播湖南、重庆、四川、安徽等地,以“后江”为郡望。

该支况氏族人尊奉况烈为得姓始祖,且不与东汉阳安侯郭况之后裔况长宁一族合谱。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轩辕黄帝的孙子颛顼帝之后。

据史籍《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汉有况长宁。”他的后代就沿袭况氏之姓,称况氏。

关于况长宁,著名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在对陈寿所著史籍《三国志》进行注释时提到了这位蜀汉况氏始祖:“昔魏人伐蜀,蜀人御之,精严垂发,六军云扰,士马擐甲,羽檄交驰。费祎时为元帅,荷国任重,而与来敏围棋,意无厌倦。敏临别谓祎:‘君必能办贼者也。’言其明略内定,貌无忧色。况长宁以为,君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临事小心谨慎,依计谋成功)。”

该支况氏发祥于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四川,是三国时期蜀汉名人况长宁的后裔,故况长宁就是蜀地况氏的始祖。

考证的结果,该支况氏实际上出自东汉初期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位皇后郭圣通的弟弟郭况。

郭况,真定槀人(今河北正定),其父郭昌,世家为真定郡著姓大豪。当时郭昌曾在真定郡恭王刘普的府内担任功曹,负责协助郡主处理选用人员等事,官职不大。但他主动出让田宅财产数百万与异母之弟,其显示出的高风亮节令郡内人等皆称其义,因此真定恭王将自己的女儿、后来真定王刘杨的妹妹嫁予郭昌为妻,号称“郭主”。

郭主生了一堆儿女,有郭竟(新郪侯)、郭匡(发乾侯)、郭圣通(郭皇后)、郭况(阳安侯)等。郭昌早逝,郭主虽为王家之女,但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

汉更始二年(公元24年)春,刘秀率大军击破邯郸,自称为汉成帝刘骜之子“刘子舆”,被西汉宗室刘林和大豪李育等立为汉帝的卜相家王郎败死,刘秀遂率军移驻真定,纳郭圣通为妻,有宠。及至刘秀创建东汉王朝,即位为汉光武帝之后,以郭圣通为贵人。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郭贵人生下了皇子刘强。在郭贵人的兄弟们中,汉光武帝对郭况最好,郭况为人也小心谨慎,当年仅十六岁即官拜黄门侍郎。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汉光武帝的结发妻子阴丽华逊推郭贵人为后宫之首,汉光武帝遂册立郭贵人为皇后,立刘强为皇太子。当时汉光武帝心情舒畅,封郭况为绵蛮侯。由于郭况为皇后亲弟,身份贵重,宾客辐凑。但郭况一直保持低调,恭谦下士,颇得声誉。

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郭况晋迁城门校尉。由于汉光武帝一直牵恋阴丽华,因此逐渐疏远了郭皇后。郭皇后则以帝宠渐衰,数怀怨怼,引得汉光武帝恼恨。到了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汉光武帝将郭皇后废为中山王太后,进郭皇后所生次子右翊公刘辅为中山王,以常山郡益中山国。但汉光武帝仍然对郭况很好,徙封郭况至阳安侯。郭皇后的二兄郭竟以骑都尉从征伐有功,封为新郪侯,官至东海国相。再封郭竟之弟郭匡为发乾侯,官至太中大夫。郭皇后的叔父郭梁早终,无子,其女婿南阳陈茂以恩泽封南纞侯。

东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中山王刘辅复徙封沛王,郭皇后改为沛太后。汉光武帝晋升郭况为大鸿胪。当时,汉光武帝数次到郭况的家中,会公卿诸侯亲家饮燕,赏赐金钱缣帛,丰盛莫比。在当时,京师城内郭况的府第最位荣耀,“号况家为金穴”。

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郭皇后的母亲郭主逝世,汉光武帝亲临丧送葬,百官大会,遣使者迎郭昌丧柩与郭主合葬,追赠郭昌一枚“阳安侯印”绶,赐谥“思侯”。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郭皇后薨,葬于北芒山。

郭皇后逝世后,汉光武帝又怜悯起早就被冷淡了的郭皇后,下诏让郭况之子郭璜以阳安侯世子的身份娶汉光武帝第四女淯阳公主刘礼刘,还让郭璜为郎官,以慰逝者。

东汉显宗皇帝、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郭况与汉光武帝的大舅子阴识、阴就被并为特进,教授赏赐,恩宠俱渥。汉明帝一直礼待阴、郭二家,每事必均。

到了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郭况逝世,汉明帝赠赐甚厚,亲自临丧,赐谥“节侯”,由郭璜嗣其爵位。

东汉元和三年(公元86年),汉章帝刘炟北巡狩,路过真定时,诏会诸郭,朝见上寿,引入畅饮甚欢。汉章帝还以太牢具上郭主冢,赐粟万斛,钱五十万。

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公元86年),郭璜出任长乐少府,汉和帝以其子郭举为侍中,兼射声校尉。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临朝,虎贲中郎将窦宪在内掌握机密,对外宣布诏命;其弟窦笃、窦景并居要职。汉和帝因此感到皇权受到威胁。

在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派遣客刺杀了窦太后的幸臣,得罪当朝,被囚于宫内;因害怕被杀,窦宪自求击北匈奴部以赎死。适逢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汉和帝乃拜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各领四千骑,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出征。窦宪本人精通军略,他派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额布根山),北匈奴单于逃走。窦宪接着率军追击匈奴诸部,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之后命中护军班固作铭。

回师以后,汉和帝拜窦宪为大将军,位次太傅,在三公上。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窦宪出屯凉州。东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窦宪又派遣左校尉耿夔等出居延塞,再次大败北匈奴于金微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北匈奴单于奔逃,从此下落不明,北匈奴诸部从此破散,不再对东汉王朝有威胁。

窦宪率军多次击破匈奴,威权震朝廷,汉和帝唯恐其功高盖主,便与中常侍郑众定计予以惩治。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率军还朝,汉和帝马上没收其大将军印绶,改封为冠军侯,然后命令他到封邑去。待他到达封邑以后,立即迫令其自杀,从此窦氏家族势力土崩瓦解。

及至大将军窦宪因“功高盖主”而被诛,窦宪的女婿郭举大感不服,遂想要“举兵谋逆”,结果被人告发,郭璜、郭举父子俩俱因此被下狱惨死,家属族人皆被流徙至岭南交州合浦郡(今广西合浦),郭氏宗族中凡是为郎、吏者,悉数被罢免官职。

在这场灾难之后,该支郭氏家族中为避难,改以故阳安侯郭况的名字为姓氏,称况氏,至三国时期加入刘备的队伍,在建立蜀汉郭之时随入四川,落居于成都的府河西北桥一带,再后有分迁至今四川省的南充市、安岳县、泸州市阳江区,贵州省的贵阳市,重庆市的垫江县、江津县、涪凌区一带,以后再分播四方。

况长宁,可能就是该支郭改况的族人之一,因为在此之间,巴蜀之地无况氏。不过,此说还有待进一步予以详实考证。

该支况氏族人不与古虞国公子烈之后裔况氏一族合谱。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南青州都督大野况,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大野氏,为北魏时期鲜卑拓拔氏部落中的一支,在北魏末期,有一著名的南青州都督大野况,为谢氏后裔,其祖先为北魏早期的龙骧将军谢懿,被赐姓为鲜卑姓氏大野氏。

北魏王朝末期分裂为东、西两魏之后,大野况的后裔子孙在北齐时期有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况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族之人仍为汉族。

第六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大臣黄钟,属于复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明朝永乐年间,被称为“千古良吏”的苏州知府况钟,本来不姓况,而是姓黄,叫黄钟,该支况氏是由黄氏所改。

这位明朝苏州知府黄钟,后来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其实他祖上原本就姓况氏,他只不过是请求明成祖朱棣同意其恢复祖姓况氏。明成祖感其敬祖,不仅允许他改黄氏为况氏,还特意奖励了他。

从此,黄钟就成了况钟,他的后裔子孙及其族人中也有人相偕改回况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今四川遂宁一带的况氏族人,按其《况氏家谱》上的记载,其族原本姓祝氏,从江西华阳迁蜀地,后有族人因触怒皇帝,要被诛灭九族,族人遂改为字型相近的况氏以避其祸,从此族人皆称况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况氏的具体改姓缘由,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宝宝起名

美图欣赏

宝宝起名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