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在影视中为何又变坏了?(14)

时间:2016-03-20 06:06:55 

导读:中日两国关系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蜜月期”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逐渐转冷。而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日本人的形象也随着两国关系的转冷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尽管这段历史到现在也不过20年左右,却经历了几番转变。随着2012年“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的爆发,两国关系陷入冰点。

影视表现:

崔永元口中的“雷剧”,也被网友称作“抗日神剧”,以“手撕鬼子”等代表性情节著称。表现出来的无非就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延续下来的传统:我军英勇无畏,敌方弱智脑残。如果说十年前的《举起手来》,日本兵是脑子坏了,那当下的抗日神剧中,日本兵连身体都坏了,能直接被撕成两半。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然而,我们并不应苛责拍出这些神剧的影视制作公司。他们这么拍,是因为观众爱看。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2013年推出了一个针对亚太各国民众的调查,内容是大众对日本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对日本持正面态度的民众只占4%,而持负面态度的则达到了90%,正负差居各国之首。英国BBC也有一个类似的调查,中国在2012年有11%的人对日本持正面态度,负面态度为87%;两年之后的2014年,持正面态度的减少到5%,负面态度则增加到90%,与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相吻合。

英美所做的各国对日本态度的调查,中国人对日本的恨意远超其他各国。

民众的喜好决定了资本的流向。因“手撕鬼子”情节广受争议的《抗日奇侠》,在多地成为收视冠军,第二轮播出的售价达到了一集200万,利润翻倍。热门抗战剧利润率普遍达到200%,而普通电视剧的利润通常在40-50%。对于逐利的资本来说,这样的收益当然会促使它们涌向抗日题材影视剧。2012年中国共审批近代题材电视剧303部,革命题材占据过半比重,而其中绝大多数是抗日剧。

至于日本兵的弱智行为,则多是审查所致。《南方周末》就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导演徐纪周曾在自己的第一部抗日剧《杀虎口》中,尝试还原更真实的历史,比如适当展现日军的军事素质,以及当时中国国民性的懦弱。结果徐纪周接到整整两页纸、长达八十余条的修改意见。其中,一个关于日军乔装成八路,深入山西五台山腹地寻找八路军指挥部的情节被删除了,理由是:“可以强调日军的残酷凶狠,不能展现日军的军事素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那我何苦还吃力不讨好?”徐纪周哭笑不得,“就把日本人弄得白痴化、简单化好了。”⑩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101112131415下一页

相关猎奇

美图欣赏

猎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