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哈哈大笑:“孺子可教也,5天后来这里见我吧,有大礼相送”。张良心想不会是给我发红包吧,直接发微信就好了啊,老头就是落伍。5天后的早上,张良如约到桥上,谁知老人已早早等候在此,老头不高兴:“跟老年人相约,你怎么迟到?太没礼貌了,5天后再来吧”。
5天后鸡鸣之时,张良赶到了桥头,一看老头又等在那里了,老头说5天后再来吧。张良想你特么是不是有意在整我啊!第三次张良深更半夜就出发,摸着黑灯瞎火来到了桥头,这次比老头早了。老人很高兴:你已经通过了种种考验,我送你一本书。张良一看,是《太公兵法》。“要先自宫吗?”,“傻孩子,不用啦,赶紧回去看,看透了你就成为武林高手啦”。
张良后来果然成为了高手!对于“圯上受书”这个故事,北宋的苏轼在他的《留侯论》里有精辟的论述: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张良圯上受书这件事,看起来非常奇怪。但你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世高人出来考验张良呢?张良有盖世之才,却不学伊尹、姜尚那样安邦定国的谋略,反而学荆轲、聂政行刺的宵小之计(指博浪沙刺秦),因为幸运才没有死掉,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地深深羞辱他。他最后能忍受得住,说明他可以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孺子可教也。”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已经足够,但担心他的度量不足,因此借机羞辱以挫他年轻气盛的锐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怒而去成就大谋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人和张良之前并不认识,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耻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面不改色,这就是秦始皇不能吓倒他和项羽不能激怒他的原因。思考汉高祖之所以成功而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忍耐和不能忍耐的区别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虽然百战百胜但最后已经耗尽了他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存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再给予致命一击。这是张良教他的。
苏轼说,老人的最终目的其实不是送书,而是授书的过程。老人深为张良将自己的才智用去学荆轲、聂政等人的匹夫之勇而感到可惜。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羞辱张良,是想教给张良做人的度量和忍耐的智慧,以激起他“不以小忿而乱大谋”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将帅才能。
苏轼最后说,汉高祖的忍耐,是张良教给他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第四个故事:
刘邦临门挨一脚,赚得韩信西汉兴。
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一带战事胶着,而北方的韩信却势如破竹连克赵国、齐国。一天,韩信派使者捎来一封信给刘邦,信中写道:“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
韩信信中说齐人狡猾,反复不定,而且南边靠近楚国,所以我想做个假齐王,稳定局势。刘邦看完信后大怒,破口大骂:“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我被困在这里,正想你来助一臂之力,您倒要挟我做齐王。刘邦的臭脾气正待发作,不知谁在背后踢了一下,刘邦一看是张良和陈平,张良附耳言道:“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老大啊,现在开撕你是韩信的对手吗?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利用他对付项羽。刘邦懂了,继续“大怒”: “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的,做什么假的。于是派张良为特使前去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项羽。
刘邦的“大方”赚得了韩信的信任和支持,为最后翦除项羽奠定了最为关键的基础,在这里张良居功甚伟,是他及时向刘邦传递了忍的信号,这就是苏轼说的,汉高祖的忍耐,是张良教给他的。
张良辅佐刘邦逐鹿中原的过程中,计谋叠出,比如疏通项伯在鸿门宴中暗中保护刘邦;贿赂项伯让他劝项羽把汉中地区封给刘邦;建议刘邦进汉中时烧栈道麻痹项羽;提出联合英布、彭越和韩信对楚战略包围的方针等等,第一大功臣的美誉实至名归。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