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什么意思(2)

时间:2015-04-11 16:58:08 

这厮把肉麻当有趣,愣装文化人,让自己在众人面前闹了个这么大的笑话,实属可恶之极,不治治他难出心头之气”!

第二天上朝时,赵匡胤高高在上,阴沉着脸一语不发。过了好一会儿才出声:“赵普过来”!赵普心怀鬼胎,惴惴不安的挨将过去,以为自己要挨老赵那柄著名的玉斧狠揍了。谁也料不到的一幕发生了,赵匡胤拿起御笔,饱蘸墨汁,在赵普脸上一阵乱涂,刹那间赵普脸上墨汁流淌,淋淋漓漓弄得朝服上墨迹斑斑,好好一张宰相脸被折腾的好似黑脸猛张飞。

老赵一边涂一边骂“亏你还是宰相,却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了卢翰林?今后宰相要用读书人来做!” 满朝文武瞠目结舌,赵宰相无地自容,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赵普视此事为奇耻大辱,回府后痛定思痛,辗转反侧,整晚都不敢洗去脸上的墨汁,直到第二天上朝都以一张黑脸示人。

从此以后,赵普开始发愤苦读,只差“头悬梁,锥刺股”了。他有一个书匣,从不许别人碰。家里人只看到他每天从书匣里取一本书出来读,看完后又锁回匣里,连他的儿子都不知他的书匣里藏着本什么宝贝书。赵普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一本《论语》,还只有上半部。

此事记载于北宋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司马光编撰的《涑水记闻》中,这二部著作均被视为严肃正史,看来,这故事绝非空穴来风,以讹传讹,确是曾经鲜活发生过真事。赵普知耻而后勇,玩命攻书,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奇故事不胫而走,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赵普身为北宋开国功臣,不论是策划"陈桥兵变”,还是提出“先南后北”的统一大战略,在当时无疑是十分英明、正确的举措。后来他协助宋太祖设计了一套堪称中华历史上最早的类似如今“三权分立”的行政机制,将集中于宰相一人之手的军事、政治、财政三大权力一分为三,剥离成中书、枢密、三司三个机构,互不统属,互相制衡,互相监督,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

至此以后,由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财政,又在各州设通判,分散了知州的权利。他还在各州设转运使,分管各州郡财政、司法。他重视生产,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无为而治”,发展经济,不多几年,大宋的经济之花便绽放出异彩,在曾经的残垣断壁间,结出累累硕果。

北宋府库充盈,工商业、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人民安居乐业,温饱小康有余,成为富甲天下的国度。赵普的一些主张和举措,有利有弊,但明显利大于弊,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其中一些理念至今还在沿袭使用,起到了利国利民的作用,堪称正能量。

赵普是个有争议的人物,瑕不掩瑜,他也利用职权做过一些坏事。后来,有所察觉的赵匡胤将他革职,这是后话,是非功过自有史家评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个无法复制的戏剧性个案,带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明智之举, 但今天看来却有点天方夜谭,形同儿戏,看半部书就可治理一个国家,未免轻率。然而,历史上却活生生发生过此事,孰是孰非,未有定论。

看来,一个人光天资聪颖远远不够,还得靠后天辛勤打磨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在他之前,宰相大都是由豪门贵戚世袭担当,布衣卿相起自赵普,也算开文人治国先例的标杆人物。在他之后,多少寒门子弟通过科考晋身,出将入相,拜爵封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从此不绝如缕。

如此看来,赵普也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呢。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奇故事,用后来北宋著名学者、改革家王安石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 “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贵者因书而守成”, 从赵普一生行事来看,王安石的话可谓金玉良言。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未解之谜

美图欣赏

未解之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