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与众不同的世界地图。在这幅地图上,澳大利亚北移,与日本列岛、东南亚相连在一起,非洲大陆的一部分分离出来,印度洋中岛屿密布,南加里弗尼亚脱离美洲大陆,成为孤岛,地中海中“长统靴”状的意大利半岛消逝得无影无踪??这是美国宇航局于1976年发射的“激光地球力学卫星”运载的文字材料,对840万年以后的地球状况作出的“答案”。无独有偶,当人类对古老的往昔进行考察时,竟意外地“发现”地球上曾经存在过雷姆里亚大陆。
关于雷姆里亚大陆的大胆假设由来已久,而且近乎神奇。早在19世纪后半叶,地质学家们就开始探讨非洲南部与印度半岛之间是否存在过“地桥”———雷姆里亚大陆的问题。特殊哺乳类动物生息的马达加斯加岛、巨大陆龟生活的阿尔达布拉群岛、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群岛、拉克代夫群岛等等,从非洲南部一直延续到印度半岛南端之间。据此,地质学家们推测,这些岛屿莫非是古大陆的残余?奥地利史前地理学家梅尔希奥尔·纽马伊亚,在其1887年出版的着作《古代大陆》中,描绘了侏罗纪(爬虫类时代中叶)的世界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巴西·埃塞俄比亚大陆”的角落,延伸到“印度·马达加斯加半岛”。这表明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曾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
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杜斯认为,古生代(鱼和无脊椎动物的时代)南半球存在过一个广袤的“贡达瓦纳大陆”,而北半球则存在过“北阿特兰提斯大陆”和“安格拉大陆”,他的论点发表在1880年出版的《地球表面》一书中。
德国生物学家思勒斯特·海因里希·赫凯尔发现,一种栗鼠与猿杂交的动物“雷姆尔”,原来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但在远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马来半岛也能见到。据此,他断定,马达加斯加与印度之间的“地桥”直到新生代(哺乳类动物的时代)依然存在,而且,他还认为沉没的大陆很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英国动物学家菲力浦·斯科雷特在赫凯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议将这个消逝的“地桥”命名为“雷姆里亚”。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威格纳(1880—1930) ,在1912年提出了着名的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大陆和海洋分别由质地不同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因此在很长一段地质年代里,大陆一直在海洋上漂移,不断发生分离、结合,从而形成今天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状况。
威格纳认为,在古生代,大陆是一个整体,名叫“潘加阿大陆”,中生代(恐龙时代)发生漂移,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来临时,发生分裂。假如威格纳的论点成立的话,那么分离的陆地之间分布着不同的生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地桥”———雷姆里亚大陆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了。
然而,文献资料和神话故事对消逝大陆的描绘,却令人深信不疑。
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提奥多罗斯,记载了一个名叫伊安比罗斯的商人,漂泊到南方大洋中一块陆地上的奇特而又曲折的经历。
这个商人途经阿拉伯,前往“香料之国”。不料,途中被海盗抓去,带到埃塞俄比亚,他与另外一个囚徒偷偷地准备了6个月的干粮,驾着轻舟逃离虎口,向南行进,在海上漂流4个月后,被海风吹到一座岛上。
这座岛周长约900公里,气候四季如秋。居民的体形奇特,但并不丑陋,他们性格敦厚,知识丰富,精通占星术,使用独特的拼音字母,在圆柱上写有文字,人均寿命达150岁,无贫富差别,男女平等。岛上生长着一种苇草,果实可以吃,还有温泉、冷泉,赋予人类健康和长寿,岛的周围海中有7座小岛,亦有居民居祝这个商人在岛上生活了7年,最后辗转印度、波斯(今伊朗)返回希腊。
这则故事自然会使人联想到柏拉图笔下的“乐园”———阿特兰提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描写的鲁滨逊的奇特经历,可以食用的苇实可能指的就是稻米。
提奥多罗斯还记载了东方理想国———潘海伊亚。这是一个与阿拉伯进行香料和药品交易的国度,有7座城市,最大的是帕拉那。城中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大神庙,景致优美,树木、草地、花园、水流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可爱的小鸟啁啾鸣叫,大象、狮子、豹等动物一应俱全。居民都喜爱武术,普遍使用两轮马拉的战车。
居民分为三个阶层,即祭司与手工业者、农夫、士兵与牧民,祭司权势炙人,生活奢华。每年岛民选出三人共同治理国家,实行“三头政治”。居民个人拥有的财产通常是房屋和庭院。一般居民普遍穿羊毛衣服,男女均配戴黄金饰品,贵重金属矿产丰富,但不准携带出境。
阿拉伯地理学家们认为岛的周长将近5000公里。
据4000年前的埃及王国时期纸草文献记载,漂泊到岛上的船员们,在世外桃源般的岛上开始生活后,这座岛屿的统治者———大蛇便出来劝告道:“这座岛屿不久即将沉没。”
希腊人从远古时代起,一直称呼传说中消逝的大陆居民为“普利塞利里特人”,据说这个大陆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人丁兴旺,后来因为触犯神灵而沉入大洋底部。
斯特拉波、普利里乌斯等古希腊、罗马学者,均写过东方大洋中的大岛“塔普罗巴赖”的事情。
古代泰米尔族历史学家们对自己祖先的发祥地进行考察坚信,在遥远的古代,祖先们生活在位于赤道附近一块名叫“纳瓦拉姆”大岛的南部,大陆的首都“南马德拉”后来沉入印度洋海底。
泰米尔族使用的语言是泰米尔语,迄今在印度次大陆南端马德拉斯邦、斯里兰卡等地仍在使用。这种语言是南亚德拉维亚语系中,远古时期最为发达的一种书面语。这一系列的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都说明印度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鲜为人知的“雷姆里亚大陆”。
最近,前苏联语言学博士、地理学会员亚历山大·孔德拉特夫在其着作《三个大陆的秘密》中,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南亚德拉维达语系与雷姆里亚大陆的关系。
通过将印度文明中代表性的遗址摩亨佐·达罗、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和护符中的象形文字输入电脑,与其它地区的语言进行比较后发现,它们吸收了苏美尔人的语言,与德拉维达语最为接近。因此他认为印度文明与苏美尔文明起源于同一个文明,而这个更为古老的文明已伴随着雷姆里亚大陆的消逝而烟消云散。
尽管雷姆里亚这一名称在19世纪即已出现,但是对印度洋的正式调查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
年,美国斯库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对印度洋中央海岭,进行了科学调查,发现大西洋底有四条南北走向的大海岭,其中两条大海岭今天仍在不断增大。活跃的海岭与不活跃的海岭为何能同在一个大洋底部呢?至今仍无法解开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