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不是要读读宗教和神学的书?我觉得一定要读。读神学著作我们才能理解超越人性的东西,才能获得一种上帝般的眼界,才能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我时不时会翻出《大藏经》来没有目的地读,还有《圣经》《古兰经》及其他宗教、神学的理论著作。
读完神学,我觉得我理解了宇宙的神秘;反观宇宙,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人的渺小,这使我不得不变得谦卑。不要把宗教、神学等同为迷信。
第二,一定要读哲学书。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关于人之为人的存在根由的一种诘问。作为一个人,我们不得不问我们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到哪里去。
第三,不能不读历史著作。历史对人类到目前为止的所有生活场景,进行了最接近真实的描述。人的生命有限,如果想领略人类经历的酸甜苦辣、成功和失败、生命和死亡,就只能去读历史。
第四,心理学的书要读。像弗洛伊德这样的心理学家,他拆解的是人类意识的存在,探寻的是一个人的意识和心灵究竟是怎样协调运行的,是如何保持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
人是感情动物。那些穿透情感层面、展示情感宇宙奇景的一定是好诗。所以为了使情感丰富,一定要读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是接近上帝的:一种是诗,另一种是音乐。
文学作品不可不读。作家通过语言挑战人的想象力,这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比如村上春树,他的作品的题材和写法奇诡诱人,有人把他视为通俗作家中的摇滚乐手,但我认为他一点儿也不缺乏深刻性——实际上他是在试图捕捉现代文明里飘浮的现代人存在的本质和表征。我喜欢的作家有卡尔维诺、君特·格拉斯、雷蒙德·卡佛、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接下来就是村上春树了。
我有村上春树的日文原版书、英译本、台湾赖明珠译本和国内的林少华译本。我是村上春树迷。为了读懂村上春树的作品,我发誓开始学习日文。
科学领域的一流读物也要读。我坚信在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方面,存在着某种意义上平行发展的东西。
人的日常阅读应该融合以上种种内容,要学会做出一盘有利于精神和心灵健康的“沙拉”。我称这种读书为“饮食平衡法”读书。这样人的生存才能不偏颇,精神的林木才不会因营养匮乏而枯萎或畸形。当然这是“读书人”的读书,专家学者另当别论。从终极目的上说,读书是建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心灵的世界的过程。
人读书越多,越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越不会被寂寞孤独这样可怖的东西所折服。因为书籍逐渐在人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力量的王国,这个王国是被心灵完全拥有的,在这个世界里栖居着令人神往的古今中外丰富而伟大的灵魂。
当一个人的内心拥有这样一个王国的时候,他灵魂的承受能力会有多么坚强!因为他完全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力来支撑他的生命。
(小平摘自《课外阅读》2015年4月上,GettyImages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