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诗人汪国真去世,精英和大众对他的评价迥然不同。诗人在两者之间的尴尬地位,所折射的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未被满足的渴求。“80后”诗人阿斐提供了他鲜活而私人的阅读和写作经验,且提醒:“汪国真走了,诗歌还在走着;人情味走了,诗歌也就没了。”
汪国真先生不幸去世,对他的亲人和朋友来说,该是何等悲伤的事。我不能矫情地说自己很悲伤,但惋惜是肯定的。在土地和食物争相变质的年月,癌症打破了多少人卑微的长寿梦。回想起来,我与汪国真先生有过两次交集。一次是1994年,我刚上高中,不小心买了他一本诗集《年轻的风》;一次大概是2005年,我在报社做记者,对他做了次长约两小时的电话采访。我为什么不讨厌汪诗
《年轻的风》是一本很薄的小书,像那时我的身体和视野一样。那时书店里卖的都是教辅书,诗集类几乎看不到,至少没有进入我的视线。这本小书摆在折扣区,便宜且轻盈,容易携带。我认为里面的诗写得很好,因为比我写得好。我拿过里面的句子向身边的同学吹嘘,就是后来被套上光环的那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当年我刚从美丽的小山村转战到美丽的小县城,感觉自己一下子被打开了,脑门上方一道灵光钻进我里面。曾经因为懒惰爱写一些短短分行文字的我,开始在课余的草稿纸上有意识地写小诗。这也是为什么我会买诗集的缘由。我发现,尽管自己会拿汪诗跟人炫耀,但似乎对我影响不大,我的小诗仿佛很湿润,他的诗读起来有点干燥,我不清楚这里面的差异是怎么造成的,总之后来我谈恋爱时,也放弃了引用汪诗的企图,而是把一张写有普希金诗句的纸条扔给了对方。她看完很不高兴,因为里面的诗句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曾有朋友跟我辩论,说你们这些写诗的很虚伪,自己受过对方的影响,却不认对方为启蒙老师。他指的是汪国真先生。我说,很多写诗的很虚伪没错,但这是因为人很虚伪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写诗的”。凭借我有限的判断力,我也相信很多诗人以及一些文人学者是有问题的,体现在众口一词地讨厌汪诗上。其实不只是汪诗,几乎所有与流行有关的东西或许都被讨厌着。讨厌它们的人中间,有一些讲不出什么理由,似乎是身体不适式的排斥;有一些讲得出理由,可能理由也很充分,甚至高大上;有一些是因为看了别人讲出的理由,所以也就相信自己讨厌它们是对的;当然还有一些纯粹是起哄,那么多人在讨厌,自己讨厌总是没错的。我是其中一员吗?我是其中一员。我讨厌汪诗吗?我不讨厌。但我至少有过几次说讨厌汪诗的经历,我认为这样可以少费一些口舌。所以跟我辩论的朋友说得并不错,我这个写诗的很虚伪。
我为什么不讨厌汪诗?因为我讲不出讨厌的理由。准确来说,我讲不出说服自己必须讨厌的理由。我是从饥渴里走出来的一个“80后”,有十来年时间,任何一片带文字的纸,都对我有着无限大的吸引力,当时的喜悦还在脑袋里,不能也似乎不应该被后面变阔气的我全部抹掉。读到汪诗时的喜悦也一样,何况它还让我赢得了同学的赞赏。我现在知道汪诗的流行与祖国的贫瘠有所关联,甚至加重了这种贫瘠,但汪诗不过也是一头恰好被拿去献祭的羔羊。而我们中间又有多少人不是在为贫瘠推波助澜?看看摆在书店架子上的大部分书就可以知道。至于我的同道诗人们,键盘敲出的诗歌有几首将来不会住进垃圾桶?反观己身,或许比射杀目标明显的猎物更为重要。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