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天津的美国人报道了广岛

时间:2015-09-26 18:06:05 

没有人知道赫西当年究竟采访了多少人,走了多少路,才还原了广岛爆炸后的故事。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小男孩”。一年后,《纽约客》几乎用了整本杂志刊登约翰·赫西的长篇文章《广岛》,并于70年后的纪念日发布了《广岛》的完整电子版,让读者看到了日本人感性、尊严和人性的一面。

《广岛》讲述了神父、牧师、医生、家庭主妇和工厂职员等6个幸存者的故事,他们的生活本无交集,原子弹爆炸的那一瞬间,一道强光闪烁,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所在之处被击中了。从此他们有了共同的标签:被爆者。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陆续给“被爆者”颁发证书,持证者可享受专门的健康福利。但是在当时的日本民众心中,“被爆者”不是敬语,而是一个应该被死死守住的秘密,“被爆者”们往往被认为爆炸损毁了他们的某些基因而遭受歧视。在《广岛》最后,赫西说,他在广岛接触到的很多人都不愿意对爆炸做出道德评判,甚至都不愿去想。他们不约而同地使用“没办法”来表明态度。198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40周年之际,赫西重回广岛,为《纽约客》写了一篇后续报道《广岛:劫后余生》。

没有人知道赫西当年究竟采访了多少人,走了多少路,才还原了广岛爆炸后的故事,《广岛》更多的是被赋予了诸如拥护和平、抵制原子战争的现实意义。有媒体曾报道,原子弹的发明者爱因斯坦在看到这篇文章后,心生忏悔,订了一千本《纽约客》。

赫西与中国的渊源很深。1914年,他出生于天津,10岁时随父亲回到美国,先后在耶鲁、剑桥完成学业。二战期间,他往返于欧亚大陆,为《时代》、《生活》《纽约客》等杂志撰稿。

他的父亲老赫西在大学毕业后来到天津的基督教青年会,开办英语夜校和会计讲习所,组织学生开展了许多西式文体活动。他与时任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颇有交情,为南开中学谱写了校歌。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时,赫西的母亲担任他的英语老师。天津这座城市为赫西构建了童年里整整十年的认知印象。在其好友叶笃庄的回忆里,赫西认为天津才是他的第一故乡,美国是异乡。

在耶鲁大学上学期间,为了交学费,他洗过盘子、当过救生员和家教。1937年,毕业一年后的他入职《时代》杂志,随后被派往中国和日本。年轻的赫西事业起步很快,1944年他出版了小说《阿丹诺之钟》,讲述了被法西斯占领的西西里岛小镇的故事,并于次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

真正让赫西被后人铭记的还是他长达3万字的报道《广岛》。作为“新新闻主义”的实践者,他运用文学写作的方法,细致地将6位幸存者记忆里的重要场景还原:妇人久久怀抱着死去的婴儿不放,想找到丈夫看孩子最后一眼;牧师谷本清为自己在爆炸中没有受伤而感到耻辱,四处帮助别人;医生佐佐木辉文用碘酒帮难民简单包扎,他知道这起不到作用,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难民从四面八方涌来,像动物求生本能般涌向森林。大爆炸后,每个人都被夺去面具和标签,成为了仓皇逃难者。

可惜关于赫西本人的文字太少了,留在人们心中最多的是他冷静、细腻的文字。而这,或许就是对一个记者最好的铭记。

1981年,67岁的赫西再次回到中国时,当年尘烟滚滚的土路已经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回到天津拜访故友时,八十多岁的老人坚持下楼送他。回国后,他在《纽约客》发表了长文《故乡行》。

文 杨宙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南方人物周刊15年26期

美图欣赏

南方人物周刊15年26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