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之仪式——重温詹姆斯·霍纳的音乐

时间:2015-07-26 08:58:09 

有声片诞生以来,好莱坞电影作曲家被音乐理论界划分为“四代”: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斯·斯坦纳(Max Steiner)和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他们曾为1933年版《金刚》和《乱世佳人》以及希区柯克众多影片配乐,并开启了美国式的电影音乐语言;第二代作曲家大多从上世纪60年代入行,现已成名的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通过《星球大战》等影片开创了电影音乐的丰富性,此外007系列电影的作曲家约翰·巴里(John Barry)、《巴顿》的曲作者杰瑞·戈德史密斯(Jerry Goldsmith)也被视为同一时期的优秀音乐人;第三代作曲家是目前好莱坞电影音乐创作的中坚力量,汉斯·季默(Hans Zimmer)、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l)、丹尼·艾尔夫曼(Danny Elfman)等人创造了商业影片的音乐价值;如今,第四代作曲家,如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史蒂夫·贾布隆斯基(Steve Jablonsky)等人也在近些年的电影中崭露头角。

霍纳常常被看作是承上启下式的人物,与传统电影音乐人一样,他接受过严格的古典音乐教育,但又具有开放思维,将现代音乐与地区性音乐融入其中,用自己的音乐语言尝试着电影配乐的另一种可能性。在电影燃情岁月中,詹姆斯·霍纳用古老萧瑟的洞箫表现情绪,那是他一贯的伤感呈现,他说过,要让观众可以听到他们自己的内心,就像燃情岁月影片中印第安老人说过的:“我知道,这个世界有些人是能够听得见自己心里的声音的。”

1953年8月14日,霍纳生于洛杉矶,5岁开始学习钢琴,在10岁时随父母迁居英国,并在成年后考入皇家音乐学院,他的老师是匈牙利著名现代派作曲家利盖蒂(Ligeti),盖蒂的作品曾被库布里克使用在《太空漫游2001》及《大开眼戒》等电影中。70年代,霍纳先后在南加州大学(USC)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取得作曲理论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多年,也正是因为他早年的经历,同行会将他视为作曲家中的学院派。一次偶然的机会,美国电影学院邀他为学生作品创作音乐,他忽然意识到与创作严肃音乐作品相比,电影音乐的作品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作品的生成速度也比以往来得更快,当他第一次站在交响乐团前时,已经决定了投身电影创作。

70年代末,《红衣女郎》(The Lady in Red)成为霍纳最初的电影作品,而在1978年公映的电影《守望者》(The Watchers)则成为他被搬上银幕的首部制作。那以后,这位电影音乐中的新人开始尝试着为一些低成本的科幻类、恐怖类影片创作音乐。1982年,他接替杰瑞·戈德史密斯(电影《人猿星球》的作曲家)为《星际迷航Ⅱ——可汗的愤怒》配乐,这是他第一部给人留下印象的电影配乐,也是霍纳事业的开端。当时,约翰-威廉姆斯的音乐体系足以覆盖全类型电影,那时的他凭借《星球大战》、《大白鲨》、《屋顶殇的提琴手》拿下多座艾美、金球、土星及奥斯卡奖,而那时的电影观众对霍纳的印象则是“另一个威廉姆斯”。多年后,霍纳曾坦言:“杰瑞和约翰的管弦乐风格的确在早期影响了我的作品,另一方面,那些电影投资方只想听到雷同的音乐,而我却一直没有反击。”1986年,凭借动画片《美国鼠谭》的主题曲霍纳赢得了格莱美最佳音乐奖,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的提名。

霍纳似乎并不擅长在电影中表达恢弘的强势音乐,在他的作品中总伴有一种哀伤和舒缓的情绪,而这一特点反而让他在描绘浪漫乐章时发挥到极致。在1985年的科幻片《魔茧》中,霍纳利用电影中的反常规特效,为其加入了温暖的情绪。3年后,他又一次在“风云际会”中,把握了音乐的“独特神秘”,当电影上映时,霍纳虽然意识到了声画结合之间的明显缝隙,却也为自己树立了“音乐中立性”、“不影响观影思考与判断”的创作原则。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27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27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