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有此生

时间:2015-08-19 06:22:45 

“战争遗孤”或说“残留孤儿”是指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跟随父母来到中国东北地区,战败前后与父母分散,遗留在中国的日本儿童。这个名词之所以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是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又9年,日本才开始大规模地正式将他们接回国。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从1972到1995年,赴日定居的残留孤儿有2171人,携带配偶和子女人数达7801人。更多的人在中国度过了一生。

中岛幼八3岁被收养在东北农村,16岁,1958年遣返日本与生母团聚。按照日本厚生劳动省支援法的划分,中岛回国的时间使他与政府提供给日本遗孤人群享有的福利和津贴只能擦肩,也就是说,在日本的法律中,中岛不算战争遗孤。因此,今年7月,当日本遗孤代表团到哈尔滨祭拜中国养父母感谢之碑时,他不在其中,他没有加入任何日本遗孤的团体。

这当然不妨碍他对养育之恩表达谢意。在大半生中,他一直从事有关日中友好的工作,用他的话说,自己此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为养父母尽孝,但是,若在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事情上尽到了微薄绵力,相信养父母在九泉之下会感到欣慰。

年过七十,中岛开始写书。他希望把在中国的生活、对过去的回忆变成文字留存,让日本人能知道自己曾经在中国接受的全部爱和善意,他觉得,想要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没有什么比百姓民众间增加理解,增加心灵上的交流更有意义。

他首先写下了日文版的《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并自费出版,卖掉收藏多年的字画,花掉一年的养老金,还是只敢印了500本,毕竟战争遗孤在日本是边缘群体,同情的人很多,关注的人很少。但书里朴实的文字,深情的讲述终究还是打动了日本读者,媒体上也开始逐渐出现报道,经过几次加印,目前,已经有销售3000册的成绩,这在日本已经相当不错。而后,在朋友的鼓励下,中岛又开始写作中文版,以回报故乡的养育之恩。

写书的日子,中岛每天背着电脑去东京的中央中文图书馆,包里装着水和紫菜饭团,或者用大葱蘸酱做成的三明治。“我年岁不多了,还要出书,今后的开销很多,所以尽量节省。”一般四五个小时,老人的眼睛和脑子都觉得乏累,就收工回家了。他说,妻子去世后,没有人再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儿女又不在身边,之所以去图书馆写作,是因为那里人很多,“好像环境越嘈杂,我心里越踏实,思路也越清晰”。所以偶尔,写作时他也会到茶馆去。“有时候,为了和别人说说话,我就在回家的路上故意问路。”更多的时候,书写回忆是中岛排解孤独的唯一方式。

中文版的《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写了10个月,如今这本书已经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中岛告诉我,这让他收获了莫大的鼓励,是再一次接收到的来自中国的善意。“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觉得自己血压升高起来,我就对自己说,明天不在了也可以,书稿已经留了下来。”

指向幸福的箭头和开拓团的绝境

中岛幼八出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年。东京品川火车站附近的泉岳寺坡下,沿铁路一处在当时被称为高轮牛町的地方,一所普通的传统式居民木板房里。在200年前的江户时代,这条铁路边是装卸海运物资的码头。“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国内与英美决一死战的气氛越发浓郁,品川站成了战备运输枢纽,日夜充斥着“出征士兵万岁”的狂呼,满载军用物资的火车一辆接一辆地驶过。

中岛家的小木屋被震得就像在铁轨上颠簸,一家人平静的生活也在此时被打破了。中岛幼八的父亲听说东京市正派遣赴满洲的开拓团,耿直的性格轻而易举地使他成为军国主义思潮的俘虏,怀着准备施展一番作为的心情,他加入了第十批派遣队伍。1943年,他带着一家人从新潟港乘坐着1941年刚刚建造出的“白山丸号”启程。一家人在当时的牡丹江省宁安县安家落户时,中岛幼八只有1岁。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3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3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