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改造 生活方式与商业尝试(2)

时间:2016-01-06 08:59:27 

一来二去,塞子在小圈子里有了名气。见到她之前,我已经在网上看了一些她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成品图片,其中既有简单的改造,如长方形酸奶纸盒包上一层花布做成CD盒、吃剩的椰子壳顶部挖洞做成花盆等,也不乏零碎布头拼接成圣诞袜、毛线球编织成五彩粽子挂饰等相对复杂的设计。基本上都是些不难想象的日常用品,虽然心思巧妙,却也没有让人十分惊喜。直到去了她家里,才发现原先看过的那些改造案例只能算是“皮毛”,真正精巧的改造品布置在房子的各处细节里。

塞子的家在昌平区香堂村,是一栋三层别墅。5年前,她和父母图清静,卖掉城里的房子,一家三口搬到村里,有了更大的生活空间,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废物利用”。“我们当时为了省钱,决定自己给家里装修,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没买太多新东西。亲戚朋友家里有淘汰不用的东西都会问问我们是否需要,能用的就直接拿回来用了,比如床、沙发、家居装饰品等,不能用的才会重新改造。”塞子说。

于是,朋友家拆换下来的旧地板被搬回来,敲敲打打做成了院子里的“豪华”狗窝;村里拆房子时扔在路边的镂空雕花旧木窗被捡回来,切割抛光后拼接上两块透光的红纱,变成了古香古色的灯罩;长方形的大穿衣镜摔成三块,最大的一块被打磨成圆形,外围粘上几圈平时吃饭攒下来的贝壳,变成了客厅里充满趣味的“假日镜子”;西红门市场淘回来的瑕疵布头经过精心的剪裁搭配,变成了漂亮精致的厚门帘和百衲被……原本要丢弃的废旧材料经她改造后,不仅有了新用途,在审美上也毫不逊色。屡次惊叹之后,塞子反而有点不好意思了。她说,很长时间以来,家人对于旧物改造的观念和态度都很朴素,“就是惜物命嘛。一菜一饭,来之不易;一丝一缕,物力维艰”。

但是自从搬家开始,因缘际会,她对改造旧物的认识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刚搬到村里以后,我每天上班往返就需要四五个小时,早晨5点多就要起床出发,而且换了行政事务性的工作,很繁琐,我不喜欢,干脆就不干了。”塞子说。辞职以后,她的状态突然松弛下来,有了大量闲暇时间。除了在家做几份兼职校对的活儿维持生活,余下的时间都用在侍弄菜园、做环保手工等生活杂事。她不再疲于奔命地工作,在村里待的时间越来越久,邻里之间也熟悉起来。村里有户人家是佛教徒,有自己的信仰,常年用吃剩的果皮做酵素当清洁剂免费送给村民,还经常到小学宣传垃圾减量和环保。塞子觉得有趣,跟他们成了朋友。受其影响,塞子对环保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旧物改造后重复利用表面看是为了节约和物尽其用,实际上也是一种垃圾减量,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环保。”塞子说。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改造范围被全面扩充,除了废旧衣服、家居用品等传统项目,生活垃圾也纳入了改造利用的范畴。“比如,我们也把吃剩的果皮做成酵素;厨余垃圾放到堆肥桶里发酵,来年翻耕菜园时做肥料;实在处理不了的薄塑料、玻璃等垃圾就分类回收,攒到一定数量送给村口收废品的大叔,他有专门的处理渠道。”

单纯的旧物改造慢慢地变成全方位的环保生活。甚至连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我一个月700块钱就够了。春夏季节里,院子里的菜地可以供应充足的蔬菜,秋天收获的大南瓜够吃一个冬天。这几年我们也几乎没买过衣服,亲戚朋友们现在不管是衣服还是杂物,但凡要淘汰的东西,都会让我们去挑挑。”她还想开发自己的儿童环保手工课作为未来事业的方向,用改造旧物的方式来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于是主动找到绘本馆,免费上一年课来积攒经验。课堂的经历给了她很大的信心。“小孩子接受能力强,特别容易被‘洗脑’,我每次把各种废弃材料拿到课堂上,动手改造之后变成新的东西。这个过程不断重复,他们自己就会知道这些东西有用途,不会随便扔掉,慢慢就会形成惜物意识,而这是环保观念的基础。”

对于当下的生活,塞子乐在其中,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我颈椎不好,别人介绍了个特别好的瑜伽老师,她听说了我的生活方式以后觉得很好,让我每次上课前去帮她打扫下卫生,以劳动代替一半学费;手工课上还有小朋友的妈妈是芳疗师,让我做她的案例人,免费给我调护肤油。生活质量不但没下降,反而提升了。”她的语调轻快愉悦,顿了顿,又郑重地补充一句:“我觉得特别好。”

再造设计的商业化尝试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2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2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