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韩国影坛最大的亮点,就是两部超过千万人次票房的话题性大作《鸣梁海战》和《国际市场》。无独有偶,这两部影片都是基于真实历史改编,且都巧妙的利用韩国民众的爱国热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只不过《鸣梁》是用塑造英雄的方式来引发韩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而《国际市场》则以小人物的遭遇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在收获举国上下的泪水之余,也勾起了韩国民众的伤痛回忆和情感共鸣。
今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然而很少有人会想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胜利,对偏居一隅的朝鲜半岛来说,意味着什么。人为造成的分裂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让朝鲜半岛成为冷战期间的火药桶,终于在1950年轰然引爆。吊诡的是,这场二战之后参与人数和伤亡人数最高的朝鲜战争,却成为各国争相遗忘的历史,除了当事人朝韩双方外,几乎无人提及。朝鲜战争共造成双方约一百六十万军人死亡,仅韩国方面的平民死亡就有近百万,除此之外,还留下了十万孤儿和数百万离散家属。战争期间,朝韩双方军队都对平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战争罪行,如在影片《太极旗飘扬》中曾被提及的保导联盟事件,其惨烈之情形,触目惊心。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影片一开场的“兴南大撤退”中,会有十万平民跟随美军。对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而言,意识形态是虚无缥缈的,他们分不清左右,只懂得趋利避害,能够远离战场,才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德秀一家正是这十万平民中的一分子,身为长子的德秀没能保护好妹妹,导致妹妹坠入海中。父亲为寻找妹妹,错失撤退良机,一家人从此分崩离析、天各一方。德秀一家的遭遇,是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普遍命运,也是朝鲜半岛整个民族的悲剧。历尽千辛万苦,孤儿寡母四人终于来到了釜山,投靠在国际市场经营布匹和花粉生意的姑姑。三年之后,朝鲜战争停战,举国欢庆,但德秀一家却高兴不起来。战争虽然结束,但远在北方的故乡,已成敌国疆土,再也无法返回。作为长子的德秀,对父亲和妹妹的失散始终怀有深切的愧疚,再加上父亲临别前的嘱托和长兄如父的传统观念,让他责无旁贷的帮助母亲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弟弟学业优异,考上了首尔大学却缴不起学费,德秀为资助弟弟,毅然决然的放弃自己考学的机会,和好友达久一起远赴西德,成为一名矿工。当时的韩国,经济萎靡不振,失业率高企不下,而西德则陷入劳动力奇缺的窘境,故两国政府一拍即合,签订了《经济技术援助协定》,西德以政府和商业贷款的形式援助韩国,韩国则派遣矿工和护士到西德工作,史称“派德运动”。这些韩国劳工,忍受着恶劣的工作环境,冒着生命的危险,用艰苦的劳动换取微薄的报酬,却将收入的绝大部分都寄回家乡,这不仅为韩国提供了宝贵的外汇,还激发了韩国国民克己精进的热情,成为创造汉江奇迹的巨大精神动力。
派德三年,德秀经历了九死一生,终于解决了家庭的经济困境,凯旋归来。不光如此,在西德,他还邂逅了同是派德而来的护士英子,产生一段纯美之恋,那是德秀最甜蜜的回忆,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为自己而活的快乐时光。德秀回国三个月后,英子追随而来,两人奉子成婚,终于修得正果。至此,德秀一家人的生活貌似走上了正轨,但是,未来还有更多的不确定在等着他们。
在影片的开头,年迈的德秀和妻子坦言,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船长,然而理想终究只是理想。其实德秀曾经努力过,在1973年秋,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凭着不懈的努力,终于拿到了海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他还没来得及和家人分享他的喜悦之前,现实再一次无情的将他的梦想击得粉碎。妹妹结婚只是一个诱因,姑姑离世之后,将店铺交给德秀打理,游手好闲的姑父却执意要将店铺卖掉。店铺对德秀来说意义重大,他一直执拗的相信,父亲和妹妹还在人世,终有一天,他们会找到国际市场的花粉之家,从此一家团聚。而一旦卖掉这家店铺,也就断绝了和父亲联系的唯一希望。无奈之下,他再度挺身而出,决定放弃梦想,牺牲自己,买下店铺。于是,德秀又来到了硝烟弥漫的越南战场,并以一条腿落下残疾的代价,化解了家庭的危机。
德秀为了家庭,一次又一次的奉献,几乎没有为自己活过。这种悲剧人生,起源于那场无意义的战争,也源于他对父亲的承诺。然而当家境殷实之后,德秀心中最大的遗憾,却始终未能抹平,那就是父亲和妹妹的下落。1986年,韩国KBS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寻亲节目,帮助在朝鲜战争中的离散家庭寻找亲人。消息一传开,在首尔的汝矣岛广场,一下子就聚集了数万名群众,他们在纸板和衣服上写下自己亲人的信息和失散的时间,希望通过现代传媒,找到自己的亲人。德秀也参加了这个节目,每当看到电视里亲人相认抱头痛哭的情形时,他的心中也会有一丝悸动。或许找不到也好,如果通过他人之口,证实了父亲和妹妹的死讯,德秀也不知该如何面对。父亲音信全无,妹妹却意外出现。当妹妹在镜头前哭诉,当时为何抛下我的时候,德秀已泣不成声。影片在这一段落成功的将个人情绪和民族情感融合到一起,在那些声嘶力竭的哭泣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个渺小的个体迸发出的巨大能量,饱含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圆的渴望。那些奔涌而出的泪水,是情绪的宣泄,也是对历史的拷问。
影片的结尾,年迈的德秀和英子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德秀却独自走到隔壁房间,面对父亲的遗像抽泣不已。“父亲,我遵守了承诺,一家人过得还好,可是,我真的好辛苦”。德秀的独白,比之前的兄妹相认,更令人心酸。为了家庭,为了承诺,德秀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镜头拉远,隔壁儿孙依旧欢声笑语,和德秀的抽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秀做出的巨大牺牲,究竟谁能理解,是否值得,孰能说清?当我们还在唏嘘不已的时候,镜头已经转向那片宁静的港湾,里面停泊的船只,正代表着德秀从未有机会去实现的梦想。那个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梦,如今只能在屋顶和英子追忆往昔的时候轻描淡写的提及。这个长镜头,设计精巧,情绪饱满,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之一。
《国际市场》在韩国上映之后,引发全民观影热潮,影院内外哭声一片。影片为达到全民关注的目的,采用了极度煽情的表现方式,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上映68天,观影人次飙升到1407万,成为韩国本土影史票房亚军。但我最不能认同的,是影片在历史事件选择上的取舍和算计。它所表现的,都是近代史上韩国被压迫和凌辱的一面,而关于本国民主化的进程,比如光州事件和六月抗争,几乎只字未提。这给人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韩国民族的伤痛,都来自于外力的胁迫,而不是自身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