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丹
老家把用棕丝作原材料,做成棕绳、蓑衣、棕绷等生活用品的手艺人称为棕匠。
赵家庄的阿狗十几岁没了爹娘,跟着村里一位师傅学棕匠,走家串户,一接下活,师徒俩吃住在主人家里,打棕绳、串蓑衣。
打棕绳是基本功,阿狗花了整整五年时间。
这活看似简单,但枯燥乏味,费力劳神,稍不留心,棕绳不是粗了,就是断了。一天活干下来,阿狗手臂无力,腰酸背痛。
串蓑衣要过硬的技术。师傅亲自出马,选取最好的棕片铺成衣服状,做成毛坯蓑衣,放在桌上,拿出一根长铁针,穿上棕绳,右手拿针,左手按着须缝处,拇指甲一捺一捺,铁针便飞快钻过去,针脚紧密匀称。
阿狗串蓑衣也学了五年。一开始师傅只让赵阿狗在蓑衣腿上串绳,或者在反面串里子。后来慢慢教他串整件蓑衣。
串蓑衣怕漏,收领口最要紧,这步骤师傅不教,就算其他部位会串了,整件蓑衣还是串不好。奇怪的是,每逢串领口,师傅都会让阿狗离开自己视线,去干其他活。
阿狗也不敢问,他懂得做学徒,除了学手艺,还得学手艺人的规矩。比如吃饭,师傅不动筷,阿狗绝对不能先吃。吃菜,阿狗只能搛眼前的,搛碗沿边的,不能去中间搛。每餐,阿狗得比师傅先放下饭碗。
串蓑衣有季节性,正月到农历四月最忙,大热天是淡季。没活时,师傅让赵阿狗住在自己家,打棕绳,串棕垫,串棕帚等,始终不教串蓑衣领口。
那日,师傅有事外出。门外急匆匆闯进一个人,阿狗抬头一瞧,是村里的阿花婆。
“阿狗,阿狗,你帮我打一条最结实的棕绳。”阿花婆喘着气,满脸通红,眼角挂着泪花。
“最结实?”阿狗问,“你干啥用的?”
“你别管,越牢越好,越快越好。”阿花婆催促,“我等着急用。”
几分钟后,一根棕绳从阿狗手里递到阿花婆手里,阿花婆塞了钱就冲出门。
阿狗觉得不对劲,跟了出去。
阿狗一路跟,跟到偏僻的村西头,一棵老槐树下。只见阿花婆把棕绳往树枝上一套,打了个结,找了块石头,两腿一站,头就往绳里钻……
阿狗见状,飞奔上前,拿随身带的小刀割断棕绳,阿花婆跌落在阿狗怀里。
“呜呜……”阿花婆哭起来,“让我去死。”
“阿花婆,啥事想不开啊?”阿狗说,“平日里,你安慰别人一套一套的,今日对自己怎么买根绳子一套了事啊?”
阿花婆被阿狗的话逗笑了,起身,捋了捋花白头发,诉起苦来。阿花婆丈夫早逝,她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两个儿子。没想今早为分家之事,兄弟反目,吵架,打架,气得阿花婆一时想不开寻短见。
阿狗扶着阿花婆来到村委会,经过村里调解,和和气气分了家。
師傅回村后,知晓此事,把阿狗叫到跟前。
“我终于等到你能出师这天了。”师傅哈哈笑起来。阿狗不解,眼里充满疑惑。
“阿狗,你跟我整整十年了,是吧?”
阿狗点点头。
“手艺你学得不错了,师傅迟迟不教你串蓑衣领口要领,你也出不了师,对不对?”
“我想一辈子侍奉师傅。”
“傻孩子,你总要成家立业的。”师傅抿了口茶,缓缓说,“干我们这行人品为先,才能为次。昨日你救了阿花婆,解了她的难,证明你的人品也出师了。”说着,师傅竖起了大拇指。
接着,师傅亲自示范,把串蓑衣领口要领传授给了阿狗。
“阿狗,记住,不论走到哪里,咱们吃了百家饭,就要处处为主人家着想。”
阿狗“扑通”跪下,“咚咚咚”磕了几个响头。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