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人户

时间:2016-12-27 17:23:31 

走人户,意即走亲访友。走人户,如今城里人已经不屑于挂齿,但在农村走人户的人照样在走。城里人嘴上不说“走人户”,其实人户还是在走的,只是说法变了,走的花样也多了而已。如今城里人走人户,除了走亲访友之外,走的对象也增加了不少。

走人户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闲时,到亲戚、朋友、邻居家中坐一坐,聊一聊家常。左邻右舍相邻几十年的老哥们儿、老姐妹们常常互相串门儿,聊起淡淡的家常话。人呀需要倾述,走人户是最好的倾述,有什么见闻,有什么烦心事向人叙说;倾听别人高见,缓解一下自己的心情,经过走人户很容易就达到了。

不论是以前的走人户,还是今天的走人户;无论是农村的走人户,还是城里的走人户;虽然说法各异,但有一点是一样的:不能两手空空,得提点“礼信”。“礼信”,也是方言俚语。可以理解为礼节性的礼物,如一只鸡、一束花等等。

幼时过年最喜欢走人户。农民一年做到头,也该趁农闲走亲访友了。特别是母亲方的姨孃、舅舅,父亲方的叔伯、姑姑都要去。一般男的走到初七八,女的走到青草发。娃儿家,随大人一起见到老表,弟兄姐妹,更是耍得开心。

那时过年走人户兴送糖,不像现在送水果、保健品、各种糖果好酒,还有红包。记得当时的糖一般是三种、四种,起码的就是本地甘蔗在冬腊月熬的水糖(红糖)用纸壳封成四方形的一坨,一斤重。经济稍好点的就送封成三角形的内江白糖,对更显贵一点的那就是封成长方形的冰糖一斤,有的还有个盒子,通过玻璃面可见到里面晶莹润透的冰糖团块。另外就是送橘饼,那时红橘树少,做成的橘饼可化痰止咳,多半送给老年人。水糖没有糖签,白糖、冰糖、橘饼面上都有一张红纸印的糖签。标明品种或吉祥语。

小孩最喜欢过年走人户,不愁人情钱,吃得好,孩子多,又耍得好,砂胡豆、红苕泡、米花糖,主人家都要拿出来散。还有看花船、龙灯、狮子,还有说评书,放烟火等,也逗人喜欢。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童年跟外婆走人户。那时我大约五六岁,天刚亮就起床梳洗,吃完饭,换上妈妈新缝的花布衫,蓝裤子,粉嘟嘟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两只羊角辫颤颤悠悠;小脚的外婆发髻梳得乌黑发亮,穿上干净的斜襟蓝布衫,白袜子,新做的黑面鞋裹着“三寸金莲”。外婆一手提着盛满干粮的篮子,一手拉着我的手,高高兴兴出了家门,碰见熟人就说:“回娘家呵!”

春天的田野是一幅画,太阳温暖地照着大地,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我们沿着河边的小路走,外婆说,沿着河走,就能到她的家,她的家就在河边上。清澈的河水在脚下哗哗流过,欢快地奔向远方。我们先经过一个叫牛庄的地方,河水从村中间穿过,走上一座小石桥,桥下有女人在河里洗衣服,垂柳长长的发辫探到水面上,石板上女人捶打衣服的声音和女人的说笑声传得很远。

走上一个高高的堤坝,河水在这里又深又急,河面也变得宽阔起来。堤坝旁种着很多树木,我和外婆在树荫下休息。河岸边是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微风送来阵阵的花香,还有河水扑面而来的清凉,我兴奋地跑过去采来一大把黄花,放在嘴边嗅啊嗅,也不说赶路了,外婆急了:不走,就赶不上吃晌午饭了。

走了十多里路,河边是一个村庄,外婆兴奋地说到家了。河水到这里变窄了,一群孩子在河边嬉笑着捕鱼。刚进家门,外婆的嫂子就迎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面带慈祥笑容的老奶奶。她的儿子在铁路上班,孙女在大队工作,孙儿在生产队里当机手,儿媳在家,很和美幸福的一家人。屋子里收拾的很整洁,儿媳到厨房做饭去了,两个老人在一起亲热唠家常。我趴在桌子上盯着那个鸡吃米的钟表看,米怎么也吃不完,鸡也吃不饱,我在心里犯着嘀咕。吃完中午饭,我就躺在床上睡。外婆他们在包汤圆,下午吃完汤圆,一老一少还得往回赶。

如今,实行市场经济,人们都忙着上班、赚钱,生活节奏加快。现在“走人户”因为有大事、小事难办,找一份工作,或者揽一下业务……除了需要本事实力之外,还要想方设法找一些关系。求人总要给点好处费。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送到家里。“走人户”的队伍越来越多,没有人情关系就办不成事也不好办,每逢节假日就更严重了。这种走人户的“变味”已与淳朴的传统走人户相去甚远了!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世间百态

美图欣赏

世间百态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