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王石:让我的胃拥抱世界是最新的世间百态故事,极具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希望大家喜欢。
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教父”,王石在业界绝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异类”。自1999年退居幕后,却又屡屡以登珠峰、海外游学、“忘年恋”等方式令世人为之侧目,在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同时,实现了人生的更新和提高。如今63岁的他依然神采奕奕,身材保养得极好,眼神里少了几分倔强,多了几分柔和,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的姿态证明六十岁才是一个成功男人辉煌的开始。
2013年,王石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近日,王石又新推出了他的大作《大道当然》。虽然此书主要写他与万科13年的历程,但从中却不难看出他一贯开放的心灵和拥抱世界的态度。而这种特质甚至还表现在他对美食的态度上,以一颗完全开放的心灵接纳美食,或许正如他自己说的:“只有这样才永远年轻,永远有那么点做梦的感觉!”
苹果先生的意外口福
王石不是美食家,但在圈里,他却有个人人皆知的雅号:苹果先生。
那是在一次登雪山途中,物质短缺到缺氧呼吸,同帐篷的山友递过一个苹果,象征着生命力的水果给了他强烈的冲击和感动。此后,因为绿苹果最方便携带,也不易腐烂损伤,所以成了王石登山旅行必带的美味。他的微博中,照片出现红苹果,说明他在城市,出现青苹果则很可能是在野外。就这样,他被贴上了“苹果先生”的标签。
1995年时,王石被医生诊断为身患腰椎血管瘤,很可能就此终生瘫痪。王石偏偏不信这个邪,他认为只要活得精彩,寿命长短并不重要。于是,他决定从那时起就想在瘫痪之前把最想做的事情全部实现。此后,便开始了“7加2”(七大洲的最高峰和南北极)的探险之旅。
在与死亡、绝境的巅峰对决中,健壮的体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除了身体的锻炼,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马云是经常跟王石外出探险的山友之一,作为以业余运动员身份参与的他,对探险途中王石严格要求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
王石和山友们最大的区别在于能管理好自己,每次都会认真做好爬山的准备,要求涂两层防晒油,他一定涂两层,而且涂得特别厚。在山上,说几点进帐篷就几点进帐篷。在别人只顾欣赏迷人的风光时,他却一再克制自己呆在帐篷里,因为动一次能量就损耗一次。而在吃的问题上,大家对王石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恶劣的环境中,食物是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对此,王石不像别人,觉得不好吃就会宁愿挨饿,就算再难吃的食物他都会逼自己咽下去。对这一点,王石的解释是受了万科的启发:创业之初的万科,由于缺乏政府背景,他们拿的第一块地的地价高出市场价10倍以上。对此,王石说当年的万科就像个野孩子,别的孩子有饭吃,万科却得去抢饭吃。正因为抢饭吃,万科比同行们走得更快,直至成为一个领跑者。
在5年多的时间里,王石完成了“7加2”的探险计划,安排之密集令人叹服。其实,与征服高山后的成就感同样令王石痴迷的,还有缘自美食的诱惑。2000年,他在西藏创造了6100米滑翔伞降落纪录。那次选择的降落场地靠近一个尼姑庵,滑翔伞就像一个大红鸟,将喇嘛们都吸引了出来,可是因为空气稀薄,距离没计算好,为了强行降落王石竟失速摔了下来。醒了以后他看到头顶是一个圆圆的蓝天,有一群小尼姑围着他。可是当晚他吃到了寺庙里种的豌豆尖,这样的东西是在城里经常想念可是吃不着的美味。而这种生长在海拔四五千米高原的豌豆尖,有着无与伦比的口感。野外的美食不分阶级,可是却不是谁都能遇到,虽然摔断了两根肋骨,可是因为尝到这样的美味让他感觉收获多多。
此后,每到一处旅行或探险,王石从不会放过寻求美味的机会。非洲的红烧蝙蝠、欧洲的海鲜米饭、北美洲的鲜虾浓汤,每每令王石喜出望外,胃口大开。受美食的吸引,让他这次罪没受完,又想下一次了。在5年的时间里,他征服了七大洲的最高峰和南北极。创造了6100米中国滑翔伞最高纪录,也被冠以“登山人”“冒险家”的称号。
从山上回到尘世生活,王石感觉精力充沛,灵感四溢,似乎这世上再高的坎儿都能跨越,再难的纠结都能破解,再混沌的局面都能看个明白。而且从生死线上走一遭,世间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那么可亲可爱,心胸也更宽阔、更宽容了,对这世界满心都是感激与慈爱。既强健了体魄,又享受了美食,还陶冶了情操,谁敢说爬山不是成功人士最好的运动呢?
“笨笨红烧肉”里
的风花雪月
然而,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样令人满意。2012年,一向作风低调的王石第一次给了公众消费自己私生活的机会:和妻子王江穗离婚,将在《后宫甄嬛传》中饰演敦亲王福晋的80后女演员田朴珺纳为新任女友,爆出了当年最大的绯闻,也证明了“男人中的男人”并非阅尽千帆、洗净铅华却八风不动。面对网络和现实中的一片哗然,为这段感情背负了“负心汉”骂名的王石却不做任何的解释回应,他一直认为感情上的事完全属于自己的私事,没有人规定优秀企业家就不能离婚。可是他唯恐会伤害到田朴珺,为了证明两人的感情,从交往之初,田朴珺就要求两个人的经济独立,那些杂言碎语对女友的声讨显然有失公允。面对王石的忧虑,田朴珺却相当豁达,这让王石感动,面对那么多子虚乌有的指责和谣言,两人保持了良好的心态。
王石曾说婚姻与登山有相通之处,而他的幸福观就是不断突破。不得不承认,事业成功的男性在感情上总有更多的选择权,而舆论的宽容,也让他们愈发“浪漫”起来。因此,当田朴珺在微博“哈瓦娜呐”中晒出一盆红烧肉的照片,并娇嗔甜蜜地宣布:“终于吃到笨笨的红烧肉了,太好吃了!一囗气吃了半锅!”再没有人怀疑老王与小田的浪漫爱情。
虽然,让“哈瓦娜呐”忍不住吃了半锅的红烧肉,却被网友吐槽:虽诚意十足但是卖相实在不敢恭维,像极了烧焦的南瓜和土豆泥。有网友感叹:“没想到你家王总也是黑暗料理界的一把好手啊!这红烧肉,三观全毁啊。”
从不服输的王石第一次在这样的评论前无话可说。为了证明自己的爱情利器并非是金钱和地位,年过花甲的王石开始研究做饭的学问,不但买来了厨具和菜谱,平时还会真刀真枪地操练一番,很快便从中找到了乐趣。看着心爱的男人为自己热火朝天地下厨,没有哪个女人不会被感动。因此两人的爱情在这样的烟火气息中升温,非议也在柴米油盐中散去。
王石的生活却随着厨艺一起变得多彩起来,即便是在织“围脖”,他发得最多的照片也是关于家里的两只猫咪、一只小狗、一只小香猪以及各种各样的苹果,吃的、没吃的,红的、青的,室内的、室外的,生活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喜爱美食是人的天性,可是把美食上升到思想的高度,王石是其中不多的一个,通过做菜他总结出了门道:人生如美食,酸甜苦辣都要自己去品尝,真正的味道也只有自己知道,色香味俱全的生活也不一定就是最佳,掌握好火候,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胃和世界胃
2010年59岁时,王石受到哈佛大学的邀请,请他到哈佛做访问学者。由于语言的问题,王石在哈佛的第一年过得相当艰难,关键时刻,王石居然想到了美食。
吃饭是表达思想和情感最好的交流,开放自己接纳新事物才会融入新世界,于是,他将自己的融入从食物开始。
不论走到哪里,都坚持吃当地的食物,喝当地的水。想不到这种生活方式的融入很快便取得了成效,西方的饮食文化让他慢慢跟上了节奏:上午去英语学校,中午进行专题讲座,下午去图书馆,接下来是口语训练,应酬全部取消,晚上安心返回公寓作业。就算见到活泼可爱的孩子,忍不住停留亲昵片刻,然后拔腿就跑。他的时间衔接开始以分钟计,行走匆匆间竟赶上了哈佛节奏。不知不觉间,紧张而充实的一年过去了。
被货真价实的学问所吸引,王石修正了自己的海外学习计划。将3年改为5年,由在哈佛大学学一年改为两年半。2013年9月下旬,已经62岁的他又启程赴英国剑桥大学彭布鲁克学院开始新的学习。
剑桥大学每天下午有2个小时的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权威教授和学生们一起在学校咖啡屋或茶园共进下午茶。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随意阐述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成果,通过互相学习以及知识的组合,产生出大量的、边缘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参与者不仅得到了身体的休息、心理的放松,也增加了人际自然沟通的机会,获得了工作的灵感。剑桥大学60多项诺贝尔奖就是这样喝出来的。
对这样一个营造自由、宽松、人文的环境,王石自然不会放过,与自己所学的学科相符的下午茶每场必到,认真聆听后还会积极参与讨论。
从彭布鲁克学院步行3分钟,在剑河畔有一旅舍,是个喝下午茶的好去处,也是谈事的场所,凡是有人让王石约定地点,这儿成了他的首选。有时图书馆看书累了,他也会一个人溜达到那儿,红茶、松糕,窗外剑河静静流淌,犹置身梦境……
除了下午茶,他还会主动同老师们一起去俱乐部吃饭,吃饭的时间就是交流的过程,有时一顿晚饭会吃到晚上10点。结果学习不到3个月,他就与英国老师们很熟了,进入了他们的圈子,见面都会熟悉地打招呼。
王石曾在微博上晒出他一天三餐的餐单:早餐自己做,烤面包片、热下冻牛奶、切块奶酪就行了,简单、易消化;中晚餐在学院食堂,尤其晚餐需要时间至少2个小时,但不是餐桌上而是餐前、后酒的交谈,从不劝酒。他说:“我喜欢健康、简单的、不劝酒的饮食习惯。到了英国剑桥,还没下过中餐馆。”
剑桥大学有一位颇有成就的华人,在剑桥大学工作十几年,当上了院士,很不容易。见王石这么快就和那么多人熟悉,这位华人院士非常惊讶:“我在剑桥这么多年,都与这些英国老师没有多少交往。你是怎么做到的?”
王石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这位院士有一个顽固的“中国胃”,由于平时不吃西餐,所以他的每顿饭都要回家吃中餐。因此,少了和这些教师们交流的机会,也因此这么多年始终没有融进学校的教师圈。为此,王石意味深长感叹道:“想拥抱世界,要有一个拥抱世界的胃。拥抱世界的胃,帮我很快融入了剑桥大学的教师圈子。”
坚守一个习惯,就等于向世界关上了一扇门;开放自己,接纳新事物,就是融入新世界。60岁的王石,就这样对外部世界始终保持着好奇,乐于交流、分享、连接,力求去理解、接纳对自己来说是新鲜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