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让大家看到了背叛华为者的最惨烈的下场。”一位在华为与港湾网络都工作过的邹姓人士在2006年上半年曾这样说。
此前,华为和思科在共同竞标时,一旦港湾网络公司加入,思科就立即退出,因为与港湾竞标,即使一分钱不赚华为也要拿下。有媒体称,当时华为专门在公司内部成立了“打港办”,经费最多时达到1年4亿元,专门对付这个从华为分出去的“叛将”。
在强大竞争对手针锋相对的打压下,港湾境况日益困难,相继失去上市和被西门子收购的机会。
华为的冬天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有的只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下来。(只有)我们大家一起来想怎样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的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语出2001年2月份华为掌门人任正非发布的《华为的冬天》。
此前的2000年显然让任正非很心焦,互联网泡沫的爆裂声清晰可闻。当时网易等国内知名网站几乎跌入纳斯达克5美元“垃圾股”行列,朗讯、爱立信、北电、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际通信巨头也面临困境。
其中尤以朗讯的处境让华为触目惊心。朗讯曾是华为学习的榜样,任正非曾带着敬仰之心参观了朗讯的贝尔实验室,回来后,亲自撰文抒发对朗讯的钦佩之情。但这个曾出过6位诺贝尔奖科学家的通信巨人在2000年也轰然倒塌,股价一度跌到几美分。
显然国际通信行业的冬天早已降临,而在中国市场,近十年的通信领域大规模建设出现了收尾的迹象,运营商网络建设后续的主题是优化。任正非认为:“我们还太嫩,我们公司经过十年的顺利发展没有经历过挫折。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
“IT业的冬天对别的公司来说不一定是冬天,但对华为可能就是冬天,而且可能来得更冷一些。”任正非对员工这样语重心长地表示。
当时,通信领域国际巨头纷纷使出裁员这一招,任正非也表示:“我们从来没有承诺过,像日本一样执行终身雇佣制。我们公司从创建开始就是强调来去自由。”
2000年,在任正非的眼里显然是晦暗的。在失败阴影笼罩的底色背景下,任正非做出了一个日后看起来是败笔的举动同意自己的得力干将李一男带一哨人马离开华为,搞所谓的华为“内部创业”。
1992年,还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李一男,作为一名实习生进入华为。这个15岁就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的年轻人,在技术上很快就崭露头角,被任正非慧眼识珠。有媒体报道,他正式入职两天后升任华为工程师;两个星期后,因解决一项技术难题,他被破格聘为高级工程师;两年后,他被提拔为华为总工程师;四年后,他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当时他年仅27岁。后来李一男回忆:“本人有幸得到公司领导的支持,才有机会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担当公司重任,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2000年,基于对电信业寒冬即将到来的趋势的判断,任正非认为要应对这种局面,可以把华为的分销、培训、内容开发、终端设备等业务,外包给华为创业元老,团结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合作者,这样,华为自身可以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上。
但一位前华为员工回忆,“该走的没走,不该走的,如李一男这样的技术尖子却放跑了”。
甜蜜的初始合作
“我对李一男内部创业的感觉,就像眼前出现的一道白光,感到耳目一新。特别是对他的创业计划非常推崇,因为我相信他是一定能够成功的,而且说不定是个非常好的先机。”任正非起初对李一男内部创业计划持赞赏态度。
2000年底,李一男离开华为前,任正非还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在大会上,李一男包含对华为的感激之情地宣读了他的内部创业宣言:“华为目前在数据通讯领域相对薄弱,这是一个潜在的机会点,思科在全世界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但是同时华为也将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竞争者。我本人也很有兴趣在这方面发展,如果自己可以内部创业的话,一方面可以在一个小公司中比较自由地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使内部创业公司随着华为的成长同步发展,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 阿灵顿:Facebook今年营业利润或超亚马逊
- 从1987到2011:Siri从幻想走向现实
- 创新匮乏下的网络业乱局
- .COM域名数将达一亿
- 杨永智:创业者需具备的6大基因 5大攻略
- Quirky创意加工厂:专注于互联网消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