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前言:近日事情有点多,难能抽出时间,静静地待在图书馆里,读完一本已是饱经沧桑的《瓦尔登湖》。读完便觉自己所谓的忙,其实多是盲目的,无意义的。一天的忙碌后,竟忘了写感想,晚上百无聊赖的我坐在电脑前,一个键一个键的,抽丝拨茧般从我一片浑浊的大脑里,抽出一些有用的,记录在这个博客里。
很多人都读过瓦尔登湖,但是很多人读到一半都会放弃阅读。为何?“理由”很多很多,没空,看不下去,但是,如果能够看完,他是否会对自己曾经的想法感到愧疚呢?这一本书,或许他有那么一种清新脱俗,或许与现代社会流行的快餐类文学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它传承多年仍然备受人们赞赏,的确是说明了很多原因。首先承认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多少是有些困意的,时不时还会去看一下手机刷下朋友圈,但是,当我真正看完之后,我对之前的行为或多或少有些愧疚,因为我知道,自己离书中作者,梭罗,的那种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还差了很远很远。
淡泊,似乎这是与城市人毫不相关的词语。想到淡泊,我们会想到很多,王维,陶渊明,庄子。其中,庄子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我所认为)。我所理解的淡泊,就是不受外物所束缚,不受一些与你关系不大的事情的束缚。为什么说毫不相关呢,因为,最简单来说,我们连一个手机都摆脱不了。我们可能一节课不看手机,但是一天可以么?一周?无可厚非手机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手机多多少少拉低了人们的工作效率,让人们所谓的“碎片化时间”越来越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但是,古人在没有手机的时候,他们是怎么能够做到淡泊的呢?生活在19世纪的梭罗,生活的诱惑那么多,他是怎么做到什么都不带,一个人在瓦尔登湖旁边隐居的呢?我不知道,但是,梭罗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是由衷的佩服,毕竟,他做到了我们大部分人做不到的东西。
读完这本书,我或多或少的就会将它与山下英子的作品《断舍离》相联系,毕竟,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怎么说呢,断舍离虽然讲的是一些整理家里用品,扔掉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但是我们如果真能做到的话,或许也不会有太多的烦恼。有人会说,有一些杂物,有的贵重,有的承载了很多的回忆。但是,我想说的是,贵重的物品,我们花钱去管理它们,我们可能会花费更大的代价;承载记忆的物品,留一些最为重要的即可,毕竟,回忆的价值并不蕴藏在物品本身里面,东西没了,但它所承载的记忆却没有变化,很多人后悔因为东西过多而没有好好整理记忆,或当生死的本质展现在自己眼前时,才终于明白对物质的执著,使自己陷入无边的苦海中。抛开生与死那么沉重的话题,我们如果能做到断几天的网,静下心来写几天作业看几天书,已经很了不起了。当然,更加推荐周末或是寒暑假回家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小房间清理一下,清理完了,或许你多多少少会有一种释然,毕竟,你断舍离过,你不后悔。
把梭罗放在我们国家的话,我更加愿意把他与庄子进行比较,毕竟,庄子与梭罗的思想与追求,多多少少是有着不少相似之处的。我不愿意做更多的展开(毕竟学识有限),我就粗浅谈一下他们政治观与文学作品中的相似之处吧。在政治观上,梭罗与庄子也十分相似。庄子主张“无为”,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上如标枝,民如野鹿”。“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而梭罗在《消极反抗》一文中也认为“最好的政府是什么事也不管的政府”。梭罗与庄子一样都讨厌战争。梭罗曾为抵制一八四七年美国对墨西哥的战争而拒交人头税,以至被关进监狱。他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描写红蚂蚁和黑蚂蚁的战争,与庄子《蜗角触蛮之争》的寓言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梭罗所提倡的《消极反抗”与庄子对君主统治者的不合作态度,也不无相通之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二人也颇有相近的特点。二人都属于浪漫主义作家,都善于将深刻的哲理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描绘加以表达。《瓦尔登湖》中有许多带有寓言性质的故事,有的与庄子的寓言一样含义玄奥,如那失去了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的寓言。当时就有人读不懂,有位爱德华先生特地跑去问他什么意思,他只反问道:“你没有失去吗?”有些寓言的荒诞程度也不亚于庄子,如“老苹果桌子中的虫蛹”的故事。又如柯洛城艺术家的寓言,与庄子书中梓庆削木为鐻的寓言(《达生》)也十分相似,都表现了一种超越了时空的精神凝聚,所谓“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必须承认,短短一篇文字是不足以概括这本书的魅力的,我不愿将该书内容呈现在这篇读后感中,因为我觉得并没有必要去概括,因为它的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什么了。因此,希望大家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才能对这本书有更深刻的了解,单纯凭我几个冷冰冰的文字,是无法写出这本书火一般的魅力的。
后记:也不知道最近是“忙过头”还是什么的,总感觉文章词不达意,同时完全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丝毫逻辑,因此粗鄙之作,还请多多谅解。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