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
2、过渡性调节金=99元+年功工资(最多不超过129元);
3、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120;
4、过渡性养老金=指数化月平均工资*1.4%*建立个人帐户前(1996年)全部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指数化月平均工资=退休时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平均指数(职工历年缴费工资与当年度全市社会平均工资的比值相加求出的加权平均值)。
其中,第一、第二部分相对固定,体现的是社会公平;第三、第四部分体现了社会效率,决定着个人养老保险待遇的高低。缴费时间长、缴费基数高,则个人帐户储存额多、平均指数高,从而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水平就高。相反,如果间断缴费时间过长,会导致个人帐户养老金很少,平均指数临界最低值,从而根据原有视同缴费年限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会大大缩水。譬如,1996年建立个人帐户前同样拥有25年视同缴费年限的两位下岗失业职工,一位在到达退休年龄前连续缴费,一位停止缴费,那么这25年工龄所体现的价值是不同的。连续缴费职工的25年视同缴费年限平均指数得到提升或保持原水平,而停保职工平均指数被摊薄,只能享受最低保障水平。综上所述,下岗失业职工为了切实维护自身的养老保险权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否则将来年老退休时养老金水平低,不但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会增加社会的整体负担。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
到2007年6月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经达到1.93亿人,基金征缴收入由1998年的135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215亿元。成绩有目共睹,但也有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特困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负担很重,应酌情给予适当减免。
据了解,一些地方上世纪90年代下岗的职工,现已四五十岁,年龄偏大,就业能力差,多数都找不到固定工作,每月的打工收入只有几百元钱,而每年的养老保险要交数千元,生活十分困难。这些人都企盼着能早日领取养老金,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不到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龄。处在一种十分窘迫的境地。如果家里有病人,日子过得更加困顿、艰难。这些人对国家是有过贡献的,工作了二三十年,用一两万元钱就买断了工龄,实在有欠公允。
建议各地对下岗职工困难家庭进行调查登记,区分情况,适当减免他们的养老保险缴费额。该减的减、该免的免。有的地方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但减免力度不够,未能有效解决下岗职工困难家庭的实际困难。如果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应一律免交,以体现我们社会的人文关怀。缺额部分由地方财政补齐。地方财政确有困难的,可由中央财政按比例共同负担。这部分人,人数有限,财政负担不会很重。1998年至2006年,全国有240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享受了基本生活保障,其中实现再就业的有2000万人。况且,我国的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应该不会成为问题。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会得到广泛拥护的。
下岗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后)未再就业之前,个人可以灵活就业人员方式续缴养老保险费,月缴费基数:所在地市州上年度企业在岗平均工资(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