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楼文化 汉水里的真金白银

时间:2017-04-21 13:11:06 

故事大全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银楼文化,汉水里的真金白银,所有推荐精品散文都是精选出来的,欢迎读者细细欣赏。

近日从网上读到:江苏省政府将为200年历史的老字号南京宝庆银楼建立一座博物馆,以铭刻传统的金银制作工艺发展史。据悉,宝庆银楼是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其金银传统工艺享誉中外。网友认为,筹建银楼博物馆,对濒危的银楼文化和年事已高的传承人给予“抢救性”保护,让传统的金银制作工艺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的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金银首饰,雕文刻镂,镶嵌宝玩,乃我国源远流长的银楼文化。早在东周后期,汉水中游的楚国就开始使用黄金白银作货币和打制金银饰物。战国时商业发达,黄金已成为通行的货币。现存楚国的古货币“郢爰”,形似小饼,称饼子金。另外还有一种白银饼。汉水上游的安康,古称金州,以汉水盛产沙金而闻名。《韩非子·解老》:“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黄,就是黄金。《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都可以为证。

读史得知,远古时,三苗(或称苗民)乃一庞杂的族系,部落众多,一直活动在长江中游、汉水流域地区。由于道德观念、装束风俗、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与中原夏人相异,被夏人视为“非帝子孙”的“凶族”。禹作为夏王朝的初创者,果断地打响了“禹征三苗”之战,并很快获胜。苗民迅速销声匿迹于汉水两岸。

有资料表明,是这些苗民将银饰带入了汉水流域。为了生存,苗族部落进行了艰苦地迁徙,他们不忘先祖和故地,就在自己的衣饰和银饰上绣制打造苗族的图腾印记,便于寻根祭祖,辨认本民族同胞,团结对抗外族部落。苗族自古都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而在原始时代,只能以野花、树叶、贝壳来装饰自己。当苗族先祖蚩尤发明冶炼和制作劳动工具和兵器时,苗族银饰也就应运而生了。

苗族银饰是在苗族银匠师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模具造型、锤炼、打压、拉丝、焊接,而后洗刷而成,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经济价值。苗族银匠多为挑担走乡串村的个体银匠,他们代客加工简陋的银饰品,如锁片、鸡心、发插、如意、手镯等。有了一些积蓄后,继而凭屋设铺。即在汉水沿岸城镇的码头旁租上一屋子,打出小银匠铺的幌子。主要还是来料加工,并逐步开始金银饰品兼作,根据顾客需要加工成品,收取加工费,靠手艺为生。

千百年来,汉水沿岸家庭作坊式的银匠户成百上千,从事过银饰制作的工匠更是不计其数。这些银匠铺,大大小小规模不等,只要有门面,即可开铺。每个银匠铺都有自己的字号,比如“邹协和”“五凤”“老天宝”“老文元”“张启盛”“物华”等,这些字号有的以姓开头,有的则是以吉祥语为号。大铺多是雇佣工匠做工,小铺则是自制自售。

汉水银匠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这些作坊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操锤,皆不脱离农事活动。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汉水银饰银质纯正,工艺精湛,錾工精细,一直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汉水中游的南阳盛产独山玉,又称“南阳玉”。色彩鲜艳,浓淡兼备,质地细腻,致密坚硬,名列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聪明的南阳银匠将独山玉镶嵌入银饰之中,更显高贵与典雅。南阳“天福银楼”、“万花楼”银匠铺等,均以打制南阳玉银饰闻名于世。根据周大新的小说《银饰》改编的电影,就是讲述的南阳银楼的故事。

汉水沿岸的银楼除了代客加工金银首饰外,还有一些加工好的金银饰品出售。清代同治年间,汉中邢家银匠铺是一家规模较大的银楼。邢家银匠铺采用传统的古法冶炼手工提炼,黄金纯度可达99。99%,称“上足赤”,由于饰品成色好,品种多,深得顾客信任,生意火爆。

清康熙年后,汉口镇的港口运输业突飞猛进。汉水口北岸,从硚口到集稼嘴,江面上商船穿梭不息,码头上的银楼药材布匹粮行,各种商号鳞次栉比。清朝末年,汉口辟为通商口岸。随着内外贸易的发展,汉口的金融业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中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仅在抗日战争以前,汉口就有外国银行10家,国内银行28家,钱庄、银楼达300多家。共2页,当前第1页12※本文作者:王雄※

银楼文化,汉水里的真金白银,对你有帮助吗?快把这篇优秀散文分享给您的亲人朋友哦!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散文

美图欣赏

散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