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音乐共舞-经典散文、优美诗歌、情感日志、中外文学名著在线阅读、文学评论,中国文学爱好者的写作基地。欢迎大家来随便看看!
因为最近情绪上经常有些莫名的烦躁,我想找一点寄托来排解,于是就把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上来。也因为喜欢听音乐,而花费了不少时光。从朋友介绍的音乐网站上下载了很多歌曲,一有空就打开电脑来欣赏。怀旧的悲伤的曲子,一遍又一遍地滚过我的五脏六腑,我被这些旋律携带着忽儿草原忽而高山,一会儿从从爱情的漩涡里不能自拔,一会儿又被亲情感动得泪花盈眶……岁月的河水被音乐冲刷着,冲刷着……
记忆中的童年几乎和音乐无缘,在七十年代的农村,听觉只限于自由吹拂的风声、肆意挥洒的雨声,还有夏夜的蛙鸣、秋天黄昏的蝉鸣,以及农忙季节田间地头老牛偶尔“哞----”的一声叫。在一片空寂的环境里长大,心灵一片静谧。五六岁的时候,每天能够听到的唯一的音乐,就是广播电台黄昏要播音时的前奏《东方红》。只要家家户户的小喇叭里开始响起这首雄壮的歌曲,妈妈就该回家准备晚饭了。但我们对这些并不怎么期待,在村子里自由自在的玩耍,使我们忘掉一切,也包括饥饿,不管是黄昏还是午后,我们总是借助童年的游戏快乐的嬉戏着。自由是一件美妙的衣裳,让身体的每一寸肌肤如浴在清凉的水波中。
上小学第一天,那个长得又高又瘦的本家的爷爷(当时他是民办老师),教给我们唱的也是这首《东方红》。他瘦弱的身体微微的驮着,松弛的面部肌肉,使眼睛看起来睁得更大,显然是白眼球多。在那座破旧的土坯房子里,一群泥猴子一般的孩子扯开嗓子干嚎,也很有一股精神和活力。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是无所畏惧的。那时人们都没有表,时间上把握不很准。还不到放学的时候,同学老嘎的奶奶就满街喊她的孙子吃饭,沧桑而悠扬的调子传了很远,几乎弥漫了半个村庄,这种声音虽然不是唱歌,但饱含着爱心的呼喊声比世间一切歌声都动听。喊来喊去没找到,就一路找到教室里,看还没有放学,就微笑着依在门框上等孙子。干瘦的小脚老太太,一身肥大的清粗布的衣褂,零乱的发髻上飘落下来一些白发,嘴巴里的牙都掉光了,窝着嘴,笑嘻嘻的看我们唱歌,脸上的笑容像绽放在秋天里的菊花。
老师用手打着拍子教了几遍,看大家差不多该会唱了,就想让我们自己来唱。当初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每天上课前几分钟,班里唱两首歌提提兴趣,现在想来这个办法也真不错。每次都有一个起头领唱的站在讲台上打着拍子控制节奏。那次来时竟然点了我去起唱!也许在他心里我在孩子们中还算是比较优秀的。我从来没有过在大家面前抛投露面的经历,站在讲台上心里一紧张,一开口就唱成了“东发红”,因为小时候发音不准,长大以后还没来得及改正过来,老师教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
我在讲台上亮了几秒钟,仿佛世界在我的意识里静止了,也许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感觉到什么是尴尬。然后灰溜溜的回到我位子上去了。老师可能从我身上看出我们并没有真学会,继续教我们唱。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叫我去领唱过。也许是恨铁不成钢,认为我在这方面无药可救了。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唱歌,一个人唱不好,扯开嗓子跟着大家唱,滥竽充数,但快乐却不是假的,乐在其中。合唱的时候你根本听不出音乐的美妙,音质的美、节奏的美、旋律的美,都被乌合之众们赶到爪哇国去了,唯一的快感就是通过声音来宣泄一种情绪,唱完了就很轻松了。就像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未必愿意去干,但你知道做了这些事对你的身心有利,你也就克制自己去做了。
三年级的时候,我转到县城的一所小学去读书。音乐课上,又高又魁梧,长着一脸疙瘩的教我们体育老师,怀里抱着一台手风琴,当他弹奏时,他的身子随着音乐的旋律有节奏的摇摆着……这让我想到《三味书屋》里那位老先生,自己读书的时候,把头拗过来又拗过去,这就叫自我陶醉吧。我们几个女孩子喜欢在体育课上拉着老师那宽大的手掌,唱那首《蓝蓝天上白云飘》,这首歌给了我许多的想象,我仿佛看到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那个年龄我也正展望着自己未来。但我在他面前还是很拘谨,虽然有时候他会给我们开玩笑,但也不怎么好脾气,体育课上他对我们很严厉,细细长长的眼睛,在他那张黑脸上,不笑的时候自然有一股子威严。多年以后,再一次运动会上,我在看到他的时候,显然它不再是原来我眼中的那个高大年轻的有些帅气的男人了,明显的苍老了些,也不是很高大的形象了。但在我的印象里,他是我生命里出现的第一个男子汉的形象,他高大、挺拔,有威严的一面,也有慈祥的一面。共3页,当前第1页123※本文作者:绿叶子66※
与音乐共舞,对你有帮助吗?快把这篇优秀散文分享给您的亲人朋友哦!